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滲濕於熱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滲濕於熱下
「滲濕於熱下」為中醫治療溫病表證挾濕的重要治法,首見於清代葉天士《溫熱論》。其核心在於處理溫病初起時,外感溫熱之邪兼夾濕濁的病機特點。此類證候常見發熱、微惡風寒、頭身困重、胸悶脘痞、舌苔薄白膩或微黃膩等表現,乃因濕性黏滯,與熱相搏,纏繞難解。
治法原理
葉氏提出「透風於熱外,滲濕於熱下」,強調濕邪需從下焦分消,避免濕熱膠結。具體操作上,於辛涼解表劑(如銀翹散、桑菊飲)中配伍淡滲利濕之品,如蘆根、滑石、通草、薏苡仁等。此類藥物性味甘淡,既能通利水道,使濕邪從小便而出,又不助熱傷陰,符合溫病「治上焦如羽,治中焦如衡,治下焦如權」的用藥準則。
藥物配伍深析
- 滑石:甘淡寒,歸膀胱、肺、胃經,清熱解暑、通淋利竅,為滲濕於熱下的要藥,尤宜暑濕或濕熱並重者。
- 蘆根:甘寒,清熱生津兼利尿,適用於溫病初起兼濕熱傷津之輕證。
- 茯苓、薏苡仁:健脾滲濕,針對中焦濕濁偏盛者,輔助運化水濕。
與相關治法之異同
- 與「芳香化濕」區別:後者多用藿香、佩蘭等辛溫芳香之品,適用於濕濁偏重、困阻中焦而熱象不顯者。
- 與「苦溫燥濕」差異:如蒼朮、厚朴等性偏溫燥,易助熱化火,故溫病挾濕者慎用。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分消走泄」思想,通過給邪出路以截斷病勢,為後世治療濕溫、暑濕等病證奠定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