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滲濕於熱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滲濕於熱下,中醫名詞,是治療溫病表證挾濕的方法。出自《溫熱論》。溫病初起挾有表濕,於辛涼解表劑中加用蘆根、滑石一類滲淡利濕藥,使濕從下去,溫熱即易於清解。

《溫熱論》原文如下:

“溫病初起,表證挾濕,宜辛涼解表,加滲淡利濕藥,使濕從下去,溫熱即易於清解。”

滲濕於熱下,是治療溫病表證挾濕的方法。溫病初起,由於感受外邪,人體陽氣被遏,衛氣不固,津液外泄,形成表濕。表濕不去,則邪氣難解,溫熱難退。因此,治療溫病表證挾濕,必須先解表,使表邪外出,再用滲淡利濕藥,使濕從下去,溫熱即易於清解。

滲濕於熱下的方法,常用於治療溫病初起,症見發熱惡寒,頭痛身痛,無汗或汗出不暢,口渴不欲飲,舌苔白膩,脈浮緊等。常用方劑有麻黃湯、桂枝湯、葛根湯等。

滲濕於熱下,是治療溫病表證挾濕的重要方法。在臨床應用中,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辨證施治,方能取得良好的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