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生後不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生後不啼

病證名,首見於《大生要旨》,指嬰兒娩出後未能發出啼哭之症,又稱「悶氣生」。此症屬中醫兒科急症範疇,多因胎兒在產程中氣機受阻,或先天稟賦不足,導致氣血運行失暢,肺氣閉鬱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產程氣閉:因分娩時間過長,胎兒氣道受壓,或胞衣早破,羊水穢濁內侵,阻滯肺氣宣發。
  2. 寒邪凝滯:產時感寒,寒凝氣血,使嬰兒陽氣不得舒展,聲門緊閉。
  3. 元氣虛弱:母體氣血虧虛,胎兒稟賦不足,五臟之氣未充,尤以肺氣虛衰為主,難以鼓動呼吸。

證候特點
嬰兒面色青紫或蒼白,呼吸微弱或停滯,手足厥冷,唇口緊閉,甚者全身僵直。若兼見痰鳴漉漉,多屬痰濕壅塞氣道;若伴氣微弱如絲,則為元陽衰微之象。

中醫論治
歷代醫家重視外治與內服並行:

  • 外治法:古法以蔥白輕鞭其背,或艾灸百會、湧泉穴,以通陽開竅;或以半夏末吹鼻,刺激啼哭。
  • 內服方藥:若屬寒凝,可予《全幼心鑑》之「勻氣散」溫通經脈;氣虛者投以「獨參湯」急固元氣;痰濕內阻者,可用「三拗湯」宣肺化痰。

古籍記載
《幼科發揮》提及:「兒生不啼,由氣閉不通,急取溫暖之氣以煦之。」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「拍背催啼」之法,助肺氣宣肅。此症若延誤救治,易轉為「驚風」「五軟」等變證,故古稱「初生第一險候」。

(註:本文依中醫理論闡述,未涉及現代醫學處置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