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生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生化」詳解

「生化」一詞於中醫理論中,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特指六氣循環中厥陰風木之氣所主的生發狀態。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言:「厥陰所至為生化。」意指厥陰之氣行令時,天地風氣流布,萬物始萌,猶如春令生機勃發之象,故以「生化」為名。

理論基礎

  1. 六氣與生化
    中醫「六氣」學說中,厥陰屬風木,主司春季,其氣溫和升散,能啟發草木抽枝展葉。人體應之,則肝氣條達、氣血暢行,體現為新陳代謝與機能活動的甦醒。此階段若氣機調順,則「生化」正常;若厥陰失調,風木過亢或不足,易見肝鬱化火或筋脈拘急等病候。
  2. 與五運六氣的關聯
    在五運六氣體系中,「生化」為六氣(厥陰、少陰、太陰、少陽、陽明、太陽)中厥陰風木的特定效應。其作用不僅限於季節,亦體現於人體氣血循環與臟腑協調。例如:

    • 生理層面:肝主疏泄,助脾胃運化,符合「木克土而疏土」的生化機制。
    • 病理層面:若風木太過,克伐脾土,可致腹瀉(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稱「厥陰在泉,風淫所勝」)。
  3. 與「生、長、化、收、藏」的關係
    「生化」廣義上亦對應自然界「生長化收藏」五化中的「生」與「化」階段:

    • :厥陰主「生」,如春令萬物初萌。
    • :少陽相火接續,氣化轉為旺盛(如夏季物類繁茂)。
      此二者相輔,構成氣機由萌動至壯盛的過程。

臨床意義

  • 調暢氣機:中醫治肝病常注重疏泄風木,如用柴胡、白芍等藥,以助「生化」之常。
  • 養生應用:春季宜順應厥陰之氣,夜臥早起、舒展肢體,以合《內經》「春三月,此謂發陳」之旨。

「生化」一詞,既概括自然氣候規律,亦隱含人體生命活動的動態平衡,為中醫天人相應思想之具體體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