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生肌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生肌法

生肌法為中醫外科外治法之一,專用於促進潰瘍瘡面之癒合。此法首載於《劉涓子鬼遺方》卷二,又稱「收口法」。凡癰疽潰後,瘡面久不癒合,或因氣血虧虛、調治失當而致肌肉難生者,皆可運用生肌法治療。

生肌法之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瘡瘍潰後能否癒合,與氣血盛衰、脾胃功能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脾主肌肉」,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若脾氣健運,則氣血充盈,肌肉得養,瘡面易斂;反之,若氣血不足,則肌肉失養,瘡口難合。此外,瘡面之癒合亦需「膿盡肌生」,即腐肉已脫、膿液已淨,方能生肌長肉。若過早施用生肌之藥,反致邪毒內蘊,延誤病情。

內服藥物調治

對於潰瘍面較大、氣血虧虛明顯者,需內服藥物以健脾益氣、養血生肌。常用方劑包括:

  1. 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:益氣健脾,適用於脾胃虛弱、氣血不足者。
  2. 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等):補中益氣,升陽舉陷,適用於中氣下陷、瘡口久不斂者。
  3. 當歸補血湯(黃芪、當歸):補氣生血,適用於氣虛血弱之證。
  4. 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:養血活血,適用於血虛兼瘀者。

臨證時可依患者體質及病情加減化裁,如兼陰虛者可加麥冬、玉竹;兼陽虛者可加肉桂、附子。

外用生肌藥物

生肌法之外用藥以「生肌散」為主,其組成多含珍珠粉、爐甘石、血竭、乳香、沒藥等,具有活血化瘀、收斂生肌之效。用法多以麻油調敷,既能潤澤瘡面,又可促進藥物吸收。

若瘡面腐肉未盡,膿液未清,則不宜單用生肌散,可選用「化腐生肌散」,如《醫宗金鑒》之「九一丹」(石膏、升藥),以祛腐生新,待膿腐盡去,再改用生肌散收口。

臨證要點

施用生肌法需審證明確,若瘡面肉芽紅活、膿腐已淨,為生肌之佳機;若腐肉未脫、膿水淋漓,則當先以祛腐為要,不可妄投生肌之品,以免閉門留寇,反致潰爛加劇。此外,瘡面癒合過程中,需保持局部清潔,避免外邪侵襲,以利生肌長肉。

生肌法體現中醫「扶正祛邪」之治療原則,通過內調氣血、外敷生肌,標本兼治,促使瘡瘍早日癒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