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生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生津

生津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滋陰治法之一,指通過藥物或療法滋養人體津液,以緩解因熱邪傷陰、津液耗損所致之證候。中醫理論中,津液為人體陰液的重要組成部分,具有濡潤臟腑、滋養肌膚、調節陰陽之效。若因外感熱病、內傷虛火、久病耗陰等因素導致津液不足,則易見口乾咽燥、唇裂舌紅、煩渴引飲、皮膚乾澀等症狀,此時需以「生津」之法調治。

生津的機理與應用

  1. 病因病機

    • 熱盛傷津:外感溫熱病邪(如風熱、暑熱)或內生實火(如胃火熾盛),燔灼津液,導致口乾舌燥、小便短赤。
    • 陰虛內熱:久病體虛或勞倦過度,陰液虧耗,虛火內生,常見於肺陰虛、胃陰虛等證型,表現為乾咳少痰、飢不欲食。
    • 燥邪犯肺:秋燥或外感燥邪,易傷肺津,引發乾咳無痰、鼻咽乾癢。
  2. 常用藥物

    • 甘寒生津:適用於熱病後期或陰虛燥熱,如麥冬、天冬、玉竹、沙參,能清熱養陰、潤燥生津。
    • 酸甘化陰:如烏梅、五味子,通過酸斂與甘味藥配伍,促進津液化生。
    • 清熱生津:針對實熱證,以石膏、知母、天花粉清熱的同時滋生津液。
  3. 經典方劑

    • 增液湯(玄參、麥冬、生地):主治溫病津虧,腸燥便秘。
    • 沙參麥冬湯:滋養肺胃之陰,改善乾咳、咽乾。
    • 玉女煎(石膏、知母、麥冬):清胃火兼滋腎陰,治牙齦腫痛伴口乾。

生津與臟腑關係

中醫強調津液生成與輸布依賴多臟協調:

  • 脾胃:為津液化生之源,若脾失健運,則津液不布,需配伍茯苓、山藥健脾助運。
  • :主宣發津液至體表,肺陰不足者常配伍百合、川貝潤肺。
  • :為陰液之本,腎陰虧虛者需加熟地、山茱萸滋補下焦。

生津之法不僅用於內服方藥,亦可透過食療(如梨、荸薺、銀耳)或針灸(如復溜、照海穴)輔助調理,體現中醫「存陰保津」的治療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