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生肉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生肉毒
病證名,指因食用未經烹煮之生肉而引發之中毒或腸道寄生蟲病症。此概念源自古中醫典籍,如《千金要方·解食毒》即載有「治食生肉中毒方」,顯示其為傳統飲食禁忌與病理觀察之重要範疇。
中醫病機與表現
中醫認為,生肉性屬「穢濁」,未經火化則易蘊結濕熱、腐毒之氣。此類邪氣內犯脾胃,可致中焦氣機壅滯,表現為:
- 中毒證候:腹痛暴作、嘔惡泄瀉,甚則神昏譫語,脈象多滑數或沉緊,舌苔厚膩濁。
- 蟲積證候:因生肉攜寄生蟲卵,潛伏腸道,日久化生蟲積,症見臍周絞痛、面黃肌瘦,或肛癢夜甚,糞便可見蟲體。
古籍論述與治法
《千金要方》強調「解其毒穢」,方藥多選用:
- 解毒類:如甘草、綠豆、黃連等清熱化毒之品。
- 驅蟲類:若兼蟲患,則配伍使君子、檳榔、雷丸等殺蟲藥,佐以行氣導滯之木香、枳實。
理論延伸
中醫「穢毒致病」學說中,生肉毒屬「飲食不潔」之範疇,與「六淫」外邪相異,其病位多歸於陽明胃與太陰脾。治療首重「通因通用」,或吐、或下,務使邪有出路,後以健脾醒胃調理。此類論述亦反映中醫「藥食同源」思想,強調烹調火候對轉化食物性味之關鍵作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