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生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生胎
出處
「生胎」一詞首見於《本草綱目》,為中醫婦科及胎產理論之專有名詞,指婦人腹中正在生長發育之胎兒。此概念與「死胎」相對,強調胎元活躍、氣血相養之生理狀態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胎元之形成
中醫認為,胎兒之生成乃父精母血相合,結為胎元。《靈樞·決氣》云:「兩神相搏,合而成形。」胎元賴母體氣血以養,隨經脈輸布而漸成臟腑肢節。生胎之存續,與衝任二脈、肝腎二臟關係密切,尤以腎氣為根,肝血為用。 - 氣血養胎
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:「胎之所養,賴血以榮。」母體氣血充盛,則胎得所養而生長健旺。若氣血虛弱或運行不暢,可能影響胎元發育,甚至轉為「胎萎不長」或「胎動不安」等病態。 - 經脈與胎孕
衝脈為「血海」,任脈主「胞胎」,二者協調則胎孕得固。生胎之安穩,需衝任氣血充盈,且帶脈約束有力,方能載胎無虞。若衝任失調,或帶脈鬆弛,易致胎元不固。
生胎之生理特徵
- 動態生長:生胎隨妊娠月份增長而形神漸備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,妊娠三月始成胎形,五月筋骨漸強,七月毛髮生,九月百節皆成。
- 胎氣調和:母體脈象滑利和緩,尺脈按之不絕,為生胎氣血通暢之徵。若見脈沉細或澀滯,需警醒胎元失養。
相關文獻補充
《景岳全書·婦人規》進一步闡釋:「凡胎孕之義,以血為主,以氣為用。」強調生胎之維繫,需母體陰血充沛,陽氣溫煦,二者相濟,方能使胎兒「形神俱備」。
生胎與藥食調養
傳統中醫重視妊娠期藥食禁忌,如《本草綱目》載有「妊娠服藥禁忌歌」,然此部分屬臨床調護範疇,故不贅述。
總結
「生胎」為中醫對活躍發育中胎兒之專稱,其理論根植於氣血、經脈、臟腑之整體觀,反映古人對生命形成與養護之深刻觀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