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生下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生下吐

病證名,首見於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。此症專指初生嬰兒因分娩時咽下母體穢液,穢濁之氣擾動胃腑,導致出生當日或次日頻繁嘔吐。待胃中穢濁吐盡,嘔吐多能自止,無需特殊治療。

病因病機
嬰兒娩出之際,口鼻若吸入羊水或產道穢液,此類穢濁屬「陰濁之邪」,易滯留中焦,阻礙脾胃氣機升降。《幼幼集成》提及:「胎穢內阻,胃氣上逆」,正合此理。胃主受納,以降為順,穢液鬱滯則胃失和降,發為嘔吐。

臨床表現
嘔吐物多呈黏液狀,或夾雜血絲(因產道損傷所致),吐後嬰兒神情稍安,無發熱、腹脹等兼症。若穢液已淨,嘔吐自緩;若持續不止,須考慮他證,如胃寒、胎熱等。

中醫辨證要點

  1. 辨嘔吐物:穢液多黏濁,若見乳汁凝塊,需考慮乳食不化。
  2. 察病勢:吐勢急迫屬實證,若吐後精神萎靡,恐傷及正氣。
  3. 參舌脈:新生兒舌診以舌苔薄白為常,若見厚膩,提示穢濁未清。

古籍論述
《嬰童百問》載:「兒初生吐穢,蓋因腹中有惡血也。」指出此症與胎毒、穢血相關。明代《萬密齋幼科發揮》進一步闡明:「穢吐者,惡物去盡自愈」,強調其自限性。

與他證鑑別

  • 胃寒吐:嘔吐清稀,面白肢冷,多因產時感寒。
  • 胎熱吐:嘔吐物酸臭,伴唇紅煩躁,屬胎火內蘊。
  • 幽門梗阻:噴射狀嘔吐,體重不增,為器質性病變。

附:相關中醫理論
此症體現「六腑以通為用」之理,胃氣貴在通降。初生兒臟腑嬌嫩,穢濁易滯,然「臟氣清靈,隨撥隨應」,故邪去即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