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生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生陽

生陽為中醫生理學重要概念,首見於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,指五臟之氣依五行相生次序遞傳,化生陽氣之過程。其核心在於「臟氣相生,得母臟之生氣」,如肝(木)傳心(火),符合木生火之五行規律,使受傳之臟獲得升發之陽能。

理論基礎

  1. 臟腑相生傳化
    五臟屬陰,然其功能活動賴陽氣推動。生陽強調臟氣以五行相生(肝→心→脾→肺→腎→肝)傳遞,形成循環生化。如:

    • 肝生心:肝藏血以濟心火,木氣溫煦助心陽布散。
    • 心生脾:心陽溫運,使脾土得火而能腐熟水穀。
    • 餘臟類推,體現「陰中求陽」之動態平衡。
  2. 與「勝陽」相對
    《內經》提出「生陽」與「勝陽」(相剋傳變)之別。生陽屬順傳,主生理協調;若逆傳為勝陽(如肝乘脾),則病變由生。

臨床意義

  • 陽氣生成樞紐:生陽過程為人體陽氣根本來源之一,尤重肝心二臟啟動。肝為「生陽之始」,心為「陽中之陽」,二者相生助全身氣化。
  • 病理影響:若生陽鏈斷裂(如肝鬱不生心火),可致心陽不足、血行遲滯;或脾土失心火生助,則生痰濕內停。

古籍佐證
《類經》註解:「生陽者,自下而生,故曰少陽。」說明生陽之氣自下焦肝腎始,逐臟上承,如春生夏長之序。此說亦與六經理論中「少陽為樞」相通,突顯其樞轉陽氣之效。

生陽理論不僅闡釋五臟間能量轉化,更為中醫「治未病」提供依據——調暢相生之臟,可防陽氣衰變於未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