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沖氣犯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沖氣犯心
病證名,屬沖脈病誤治後,沖氣上逆侵犯心臟之證候。此證多因誤用汗、下之法,導致沖脈氣機逆亂,上沖心胸,擾亂心神所致。
病因病機:
沖脈為「十二經脈之海」,主司調節全身氣血運行。若因誤汗,則陽氣外泄,氣逆上沖,直犯心端;誤下則陰液損傷,虛陽浮越,致使熱煩內生,而體表反見浮冷之象。此時沖脈之氣失於攝納,上沖於心,心主神明受擾,故見心神不寧、煩躁不安等症。此外,汗下過度亦會耗傷心液,進一步加重心臟虛損,形成虛熱內擾、外見寒象之複雜病機。
臨床表現:
- 誤汗後:氣逆上沖,心端(即心胸部位)有明顯衝逆感,伴心悸、煩躁。
- 誤下後:掌心熱煩難耐,周身膚表反覺浮冷,並見熱汗自出,甚則渴欲飲水自灌以緩解燥熱。
- 共通症狀:心神不寧、氣短、胸悶,或兼見沖脈循行部位(如少腹、氣街)的脹滿不適。
治法與方藥:
治療當以平沖降逆、調和陰陽為主,兼顧養心液、清虛熱。傳統方劑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所載之甘李根湯,取其甘緩和中、降逆寧心之效。若兼陰虛火旺,可佐以滋陰清熱之品;若沖氣亢盛,可配合鎮攝沖脈之藥,如龍骨、牡蠣等。
相關概念:
本證與沖脈病密切相關,屬其變證之一。沖脈失調常見氣逆、氣結等表現,而「沖氣犯心」特指沖脈氣逆直接影響心臟功能的病理狀態,臨床需與單純心氣虛、痰火擾心等證鑑別。
(按:此證記載見於清代醫家沈金鰲《雜病源流犀燭》,反映了中醫對經脈—臟腑相關病機的深刻認識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