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聲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聲嗄

病證名,指聲音嘶啞不清、發聲不暢之證候。中醫認為,此症多與肺、腎兩臟及外感邪氣相關,其病機主要涉及氣機失調、津液耗傷或臟腑功能受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肺金受灼
    《紅爐點雪》卷二指出:「金為火爍而損,由是而聲嗄、聲嘶見焉。」肺屬金,主氣司呼吸,開竅於喉。若肺陰不足,或外感燥熱之邪,火爍肺金,津液耗傷,喉失濡養,則聲音嘶啞。常見於熱病後期或久咳傷陰者。
  2. 風寒閉肺
    外感風寒之邪,束縛肺氣,肺失宣降,氣道壅滯,亦可致聲音不揚。此類聲嗄多伴咳嗽、鼻塞、苔白等表寒之象。
  3. 腎陰虧虛
    腎為聲音之根,其脈上循喉嚨。若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灼傷喉嚨,則見聲音嘶啞,日久不愈,並伴腰膝痠軟、咽乾等症。
  4. 氣滯血瘀
    情志不遂或久病入絡,導致氣機鬱滯,血行不暢,瘀阻喉間脈絡,亦可能引發聲嗄,其特點為聲音沙啞且發聲費力。

相關證型

  • 肺燥陰傷:聲嗄伴乾咳無痰、咽乾舌紅。
  • 風寒襲肺:聲嗄突然,兼惡寒、咳嗽痰白。
  • 腎虛火旺:聲嗄日久,午後加重,喉部微痛。
  • 瘀阻喉絡:聲嗄持久,喉間如有物梗,舌暗或有瘀斑。

古籍參考

此症與「音嘶」相關,古籍多歸於「喉喑」「暴喑」等範疇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失音之病,雖屬肺腎,然亦有虛實之異。」說明聲嗄需辨臟腑虛實,不可一概而論。
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辨證需結合臨床脈症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