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聲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聲喝(中醫名詞詳解)

定義與源流
「聲喝」為中醫病證名,首載於《金匱要略·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篇》,屬狐惑病併發之咽喉腐蝕所致聲音嘶啞證候。其病機多與濕熱毒邪上攻咽喉、津液耗傷相關,臨床特徵為語聲沙啞、發音困難,甚則失聲,常伴隨口腔或咽喉潰瘍等狐惑病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蘊結:狐惑病以肝脾濕熱為本,濕毒鬱久化火,循經上灼咽喉,致黏膜腐潰,聲門開合不利。
  2. 陰液虧損:熱邪耗傷肺腎之陰,喉失濡養,聲戶燥澀而音啞。
  3. 氣血瘀阻:久病入絡,咽喉局部氣血瘀滯,進一步影響發音功能。

辨證論治

  1. 主方選用

    • 甘草瀉心湯(《金匱要略》):重用甘草清熱解毒、緩急止痛,佐黃芩、黃連燥濕瀉火,半夏、乾薑辛開苦降,調和脾胃以斷濕熱之源。適於濕熱壅盛型聲喝,症見咽喉潰爛、口苦苔膩。
    • 養陰清肺湯:若陰虛火旺明顯,見咽乾顴紅、舌紅少苔,可加減玄參、麥冬滋陰潤喉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冰硼散外吹患處,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,適用於咽喉腐潰疼痛者。
    • 針灸取穴:廉泉、天突、列缺(通調任脈與肺經)、照海(滋腎利咽),配合局部少商點刺放血瀉熱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音嘶:泛指各類聲音嘶啞,病因包含風寒襲肺、肺腎陰虛等,不限定於狐惑病。
  • 狐惑病:以目赤、咽喉與前後二陰潰瘍為特徵,屬濕熱毒邪為患,聲喝為其併發證之一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鑑》提及:「狐惑……上攻則咽傷聲嗄」,強調濕熱毒邪上炎與聲啞之關聯。後世醫家亦重視從「調和肝脾、解毒利咽」論治此證,如《類證治裁》以黃連解毒湯合導赤散加減,清心瀉脾以護咽喉。

(全文聚焦中醫理論與治法,未涉現代醫學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