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聲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聲弘
證名,出自《景岳全書·卷二十八》,其載:「聲音出於臟氣,凡臟實則聲弘。」意指臟腑之氣充盈,則聲音宏亮渾厚,為中醫診察氣機盛衰之重要指徵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臟氣與聲音之關係
中醫認為,聲音之強弱、清濁與五臟氣血密切相關,尤以肺、腎、脾三臟為主:- 肺主氣司呼吸,為發聲之動力來源,肺氣充沛則聲音洪亮;反之,肺氣虛弱則聲低氣短。
- 腎藏精納氣,腎氣上承於喉嚨而助發聲,腎精充足則聲音沉穩有力。
-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氣健運則氣血充盈,聲音得以濡養而宏亮。
-
實證與聲弘
「臟實」指臟腑氣機充盛,多見於體質強健或邪氣壅滯之證。如外感風寒初期,肺氣閉鬱而聲響;或肝氣鬱結化火,氣逆上衝而聲高亢。此類實證雖聲弘,然需辨其寒熱虛實,不可一概而論。 - 與「聲怯」之對比
《景岳全書》對舉「聲怯」一證,指臟氣虛衰所致聲音低微、斷續。如久病肺腎兩虛,或心氣不足者,常見語聲無力,此為正氣內損之象。
臨床意義
聲弘可作為辨證參考:
- 外感實證者,聲弘多伴見發熱、脈浮緊;
- 內傷實熱者,聲洪而躁,兼見面赤、口苦;
- 若聲雖宏亮卻散漫無根,或突見異常高亢,需警惕真氣外越之危候。
此證需結合四診合參,尤重聞診與脈證互勘,以明臟腑氣機之盛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