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聲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聲怯
病證名,指因臟腑虛弱所致之聲音低微、氣弱不揚的病證。中醫認為,聲音之強弱與臟腑氣血盛衰密切相關,尤以腎氣為根本。《景岳全書·卷二十八》云:「聲音出於臟氣,凡臟實則聲宏,臟虛則聲怯。」此論明確指出,五臟之氣充盈則聲音洪亮,反之則聲低氣怯。
病因病機
- 腎氣不足: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五臟六腑之精,亦為「聲音之根」。若腎精虧虛,腎氣不充,則無力鼓動聲門,致聲音低微。
- 中氣下陷:脾主升清,肺主氣司呼吸。若脾胃虛弱,中氣不足,清陽不升,肺氣失於宣發,則語聲無力。
- 心肺氣虛:心主血脈,肺主氣,心肺氣虛則氣血運行乏力,難以濡養喉嚨,致使發聲怯弱。
臨床表現
患者語聲低微,言語時易感氣短,久言則疲憊,或伴面色少華、神疲乏力、腰膝酸軟等虛象。
辨證論治
-
補益中氣
- 證型:脾胃虛弱,中氣下陷。
- 治法:健脾益氣,升提中陽。
- 方藥:補中益氣湯加減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升麻、柴胡、陳皮、甘草),可酌加訶子、五味子以收斂肺氣。
-
滋補腎氣
- 證型:腎精虧虛,腎氣不固。
- 治法:溫補腎陽,填精益髓。
- 方藥:右歸丸加減(熟地黃、山藥、山茱萸、枸杞子、杜仲、肉桂、附子、鹿角膠),若兼陰虛火旺,可配合麥冬、玄參滋陰降火。
-
養心益肺
- 證型:心肺氣虛,氣血失榮。
- 治法:益氣養心,潤肺開音。
- 方藥:生脈散合四君子湯加減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,可加遠志、石菖蒲以通竅安神。
其他療法
- 針灸:取穴足三里、氣海、關元以補益元氣,配合肺俞、腎俞調理臟腑。
- 導引:練習「六字訣」中之「噓」字訣(屬肝)、「呬」字訣(屬肺),以調暢氣機。
古籍佐證
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提及:「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咽喉者,水穀之道也;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。」說明聲音與氣機通暢與否相關。而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述:「腎虛聲啞,其音低微;肺虛聲嘶,其音破散。」點明不同臟腑虛損對聲音的影響各異。
聲怯一證,總屬虛損,臨床須辨明病位,分臟論治,方能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