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沖氣犯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沖氣犯腎

病證名,指沖脈之氣上逆,侵犯腎臟所引發的病證。此證多因沖脈病變誤治,導致沖氣不降,反逆而上沖,損及腎氣,使腎之功能失調。

病因病機
沖脈為「十二經脈之海」,主司調節全身氣血運行,其脈起於胞中,下出會陰,並足少陰腎經上行。若沖脈氣機逆亂,或誤用汗、下等治法,致使沖氣上沖,可犯及腎臟。腎主藏精,為先天之本,亦主水液代謝(「腎主五液」),沖氣犯腎則腎氣受損,津液耗傷,進而引發一系列症狀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誤汗後:惡寒無汗、心中煩躁、骨節疼痛、頭目暈眩、食入即吐、穀食難進。
  • 誤下後:腹脹滿悶、突發頭暈、完穀不化(大便中夾雜未消化食物)、心下痞塞。
    此皆因汗、下之法耗傷腎中精氣與津液(五液),使腎失封藏,沖氣更逆,故見上症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當以調和沖脈、降逆和胃為主,兼顧固護腎氣。傳統方劑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所載之「大橘皮湯」,其組成以橘皮為君,理氣降逆,佐以健脾滲濕之品,旨在平沖氣、和胃氣,並緩解腎受沖逆之害。

相關概念
本證與「沖脈病」密切相關,沖脈氣逆可進一步影響肝、胃等臟腑,形成「奔豚氣」等證候。臨床辨證時,需區分沖氣犯腎與其他腎虛證型(如腎陽虛、腎陰虛)之差異,前者以沖氣上逆為標,腎氣受損為本。

補充說明
中醫理論中,沖脈與腎經關係密切,故沖氣異常常波及於腎。此證亦涉及「水火不交」之機轉,因腎為水火之宅,沖氣擾動可導致腎中陰陽失調,加劇症狀複雜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