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聲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聲散

病名,屬中醫喉科病症範疇,指咳嗽伴隨聲音嘶啞、破散不清之證候,亦稱「音嘶」或「聲破」。《脈因證治·卷下》明確記載:「咳而聲嘶破,俗名聲散也。」其病機多與肺氣耗傷、津液虧損,或邪客咽喉有關,臨床以發聲不彰、音質沙啞為主要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肺氣虛損:肺主氣司呼吸,開竅於喉。久咳、勞嗽或過度發聲,耗傷肺氣,致氣不載音,聲門失養,故見聲音嘶啞、散漫無力。
  2. 津液虧耗:肺為嬌臟,喜潤惡燥。外感燥邪或內火燔灼,劫傷肺陰,喉失濡潤,聲戶乾澀,則音嘶難出。
  3. 邪客咽喉:風熱或風寒外襲,壅滯喉關,氣血失和,聲門開闔不利,亦可致聲散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主症:聲音嘶啞,語音低微,或發聲時斷續不續,甚則完全失音。
  • 兼症:或見乾咳少痰、咽喉乾痛,或氣短乏力,舌紅少津,脈細數(陰虛);若因外感,可伴惡寒發熱、喉癢腫痛等表證。

相關中醫名詞辨析

  • 音嘶:與聲散同義,泛指聲音嘶啞之總稱,病因可虛可實。
  • 金破不鳴:專指肺陰虧虛所致失音,如久病勞嗽、肺痿等,屬虛證聲散。
  • 金實不鳴:因外邪閉肺或痰熱壅喉致聲音不出,屬實證聲散。

治法舉隅

  • 肺氣虛:宜補益肺氣,方用補肺湯加減,或合玉屏風散固表。
  • 肺陰虧:當滋陰潤肺,選百合固金湯沙參麥冬湯,佐以訶子、木蝴蝶斂音。
  • 外邪客喉:風熱者用桑菊飲加牛蒡子、蟬蛻;風寒者取三拗湯宣肺開音。

聲散一證,雖以局部症狀為主,然中醫強調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,故臨證需辨明虛實,究其根本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