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聲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聲嘶
病證名,指聲音嘶啞不清、發聲不暢之症候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二云:「中冷聲嘶者,風冷傷於肺之所為也。」中醫認為,肺主氣,五臟之聲皆賴肺氣以宣發。肺氣通暢則聲音清亮,若風冷邪氣侵襲,陰邪搏擊陽氣,致使氣道失調,則發為聲嘶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風寒:風寒之邪襲肺,肺氣壅遏,宣降失常,聲門開合不利,故見聲嘶。
- 肺熱壅盛:風熱犯肺,或寒邪化熱,灼傷肺津,喉失濡養,以致聲音沙啞。
- 氣陰兩虛:久病或過度用嗓,耗傷肺氣與肺陰,喉嚨失於濡潤,發聲無力。
- 痰濕阻滯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上阻於喉,妨礙聲門振動,導致聲音重濁不清。
辨證論治
-
風寒襲肺
- 證候:聲音嘶啞,喉癢微痛,惡寒發熱,咳嗽痰白,苔薄白,脈浮緊。
- 治法:疏風散寒,宣肺開音。
- 方藥:喉科六味湯(荊芥、防風、桔梗、甘草、薄荷、殭蠶)加減,或大青龍湯(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、石膏、生薑、大棗)化裁。
-
肺熱壅盛
- 證候:聲嘶咽痛,喉乾灼熱,咳嗽痰黃,口渴欲飲,舌紅苔黃,脈數。
- 治法:清熱宣肺,利咽開音。
- 方藥:桑菊飲(桑葉、菊花、杏仁、連翹、薄荷、桔梗、蘆根、甘草)合黃芩湯(黃芩、芍藥、甘草、大棗)加減。
-
氣陰兩虛
- 證候:聲音低沉嘶啞,久語乏力,咽喉乾燥,舌紅少苔,脈細弱。
- 治法:益氣養陰,潤喉開音。
- 方藥: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合百合固金湯(生地、熟地、麥冬、百合、白芍、當歸、貝母、玄參、桔梗、甘草)加減。
-
痰濕阻滯
- 證候:聲音重濁,喉中痰多,胸悶納呆,舌苔白膩,脈滑。
- 治法:化痰除濕,利喉開音。
- 方藥: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加厚朴、蘇子等。
相關名詞
- 音嘶:與聲嘶類似,泛指聲音嘶啞之症,多因肺氣不利或喉嚨受損所致。
- 失音:較聲嘶更甚,指完全不能發聲,多因肺腎陰虛或風熱閉肺引起。
中醫治療聲嘶,首重辨明寒熱虛實,針對病機用藥,以恢復肺氣宣降與喉嚨功能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