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聲嘶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聲嘶嗽

病證名,指咳嗽時伴隨聲音嘶啞之症。此症多因體內血分受熱,灼傷肺絡,致使喉嚨失潤,聲門開合不利而發。《不居集·卷十五》明確指出:「聲嘶嗽,咳嗽而聲嘶者,乃血分受熱故也。」強調其病機與血熱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聲嘶嗽的成因可分為外感與內傷兩類:

  1. 外感熱邪:風熱或燥邪侵襲肺衛,化熱入裡,灼傷肺陰,上攻咽喉,導致咳嗽聲啞。
  2. 內傷血熱:陰虛內熱或情志化火,熱鬱血分,循經上擾,肺失清肅,喉失濡養,發為聲嘶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咳嗽頻作,咳聲沙啞,甚則失音。
  • 或見咽喉乾痛、痰少黏稠、口乾舌紅。
  • 若兼陰虛者,可伴潮熱盜汗、舌絳少苔等。

治法與方藥
以清熱涼血、潤肺利咽為主要治則:

  • 經典方:《不居集》載蛤粉、青黛蜜調服,取蛤粉清肺化痰,青黛瀉肝涼血,蜂蜜潤燥,共奏清熱護喉之效。
  • 辨證加減
    • 若肺熱偏盛,可加黃芩、桑白皮以清瀉肺火;
    • 陰虛明顯者,配伍麥冬、玄參滋陰降火;
    • 痰黏難咯,佐以瓜蔞仁、貝母化痰通絡。

相關鑑別
聲嘶嗽需與以下證候區分:

  • 啞嗽:以咳嗽失音為主,多屬肺氣閉鬱或津枯失潤。
  • 勞咳:久咳傷陰,虛火灼肺,常見於癆瘵。
  • 久咳:病程綿長,多因正虛邪戀,與聲嘶嗽之急症有別。

此症雖以血熱為本,然臨床須辨明虛實,結合四診,方能精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