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聲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聲啞

病證名,首見於《壽世保元·卷六》喉痹篇,載有:「聲啞,失音不出,用豬板油切爛入蜜,重湯煮熟,食之。」此證以聲音嘶啞、發聲困難為主要表現,輕者僅見音調低沉,重者則完全失音。中醫認為,聲音之發與肺、腎、脾等臟腑密切相關,尤以「肺為聲音之門,腎為聲音之根」,故聲啞多因外感或內傷導致臟腑氣機失調,咽喉失養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風邪:風寒或風熱侵襲肺衛,肺氣壅遏,宣降失常,聲門開合不利,致聲音嘶啞。風寒者多伴惡寒、鼻塞;風熱者常見喉痛、痰黃。
  2. 肺腎陰虛:久病或勞損耗傷肺腎之陰,虛火上炎,灼傷喉嚨,聲戶失潤,症見聲音嘶啞、咽喉乾燥、午後加重。
  3. 氣滯血瘀:情志不暢或久病入絡,氣機鬱滯,血行不暢,瘀阻喉絡,聲帶腫脹或生結節,致發聲艱澀。
  4. 痰濕阻絡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上阻咽喉,聲門氣機受阻,表現為聲音重濁、痰多黏膩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• 風寒襲肺:治宜疏風散寒、宣肺開音,方用三拗湯止嗽散加減。
  • 風熱犯肺:治宜疏風清熱、利咽開音,方選桑菊飲銀翹散
  • 肺腎陰虛:治宜滋陰降火、潤喉開音,常用百合固金湯麥味地黃丸
  • 氣滯血瘀:治宜活血化瘀、通絡開音,方用會厭逐瘀湯加減。
  • 痰濕壅盛:治宜化痰除濕、利喉開音,方選二陳湯半夏厚朴湯

外治法與食療

  • 針灸:取廉泉天突列缺等穴,以通調氣機。
  • 傳統驗方:如《壽世保元》所載豬板油蜜方,具潤燥之功,適用於陰虛燥咳之聲啞。亦可單用胖大海木蝴蝶泡服,清肺利咽。

聲啞一證須細辨寒熱虛實,臨證時需結合全身症狀與舌脈,方可準確施治。相關內容可進一步參閱「喑」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