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聲啞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聲啞喉
病名,屬中醫喉科病症之一,首見於《喉科指掌》卷三。其病因多為寒邪伏肺,導致喉部氣血凝滯,津液不布。臨床特徵為喉部乾痛,但外觀無紅腫,亦無潰爛斑點,患者僅能進食流質如粥,難以吞嚥乾硬食物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症與肺氣虛寒密切相關。肺主氣,開竅於喉,若外感寒邪,或素體陽虛,寒氣內侵肺絡,則喉失溫煦,氣血運行不暢,故見乾痛。寒性凝滜,阻遏津液上承,故喉乾而不潤,然因非熱毒所傷,故無紅腫熱痛之象。
辨證要點
- 主症:喉乾痛,聲啞,進食困難(尤以乾硬食物為甚)。
- 局部特徵:喉部色淡,無腫脹潰爛,與「喉癰」(熱毒壅盛)或「喉痛」(風熱或陰虛火旺)有別。
- 全身表現:或伴畏寒、舌淡苔白、脈沉緊等寒象。
治法與方藥
治宜溫散肺寒,通暢氣機。
- 主方:可選九味羌活湯加減,以羌活、防風、細辛等辛溫之品散寒通絡,佐以桔梗宣肺利咽。
- 加減:
- 若兼氣虛,加黃耆、黨參益氣扶正;
- 若寒凝甚,可酌加麻黃、桂枝以增強溫散之力;
- 津傷明顯者,佐麥冬、五味子斂陰生津。
鑑別診斷
需與以下病症區分:
- 喉痛:多因風熱或陰虛火旺,喉部紅腫熱痛,脈數舌紅。
- 喉癰:熱毒熾盛,喉部焮紅腫脹,甚則化膿,伴發熱。
此症屬寒證,治療忌用寒涼藥物,以免冰伏邪氣。歷代醫家強調「寒者熱之」之理,臨床需細辨病因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