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聲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聲喑
病證名,指聲音嘶啞或失語之症,屬中醫喉科常見病候。《羅氏會約醫鏡》卷七載:「聲喑之症,雖兼五臟,而於心、肝、腎三經為重。又須知其虛實治之,乃為上工。」此症病因複雜,涉及臟腑功能失調及外邪侵襲,臨床須辨明虛實寒熱,對證施治。
病因病機
聲喑之發,多與肺、心、肝、腎等臟腑相關,外感內傷皆可致病:
- 外邪犯肺: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肺系,肺氣壅遏,宣降失常,喉竅不利而致聲喑。
- 火熱上炎:肺胃實火熾盛,或肝鬱化火,上灼咽喉,耗傷津液,喉失濡養而喑。
- 陰虛內熱:腎陰虧虛,虛火上炎,或肺陰不足,喉竅失潤,聲音嘶啞。
- 氣血痰瘀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氣滯血瘀;或脾虛生痰,痰阻喉絡,皆可致喑。
- 正氣虧虛:久病勞損,肺腎氣虛,鼓動無力,聲門開合失司,亦見聲喑。
證型與治法
《羅氏會約醫鏡》將聲喑分為九類,並列相應方藥:
- 風寒襲肺:症見聲音嘶啞、喉癢咳嗽,治宜疏風散寒,方用加味枳桔二陳湯。
- 虛陽浮越(火衰喉痛):真陰不足,虛火客喉,宜引火歸元,方選鎮陰煎。
- 實火喉痛:咽喉腫痛,聲音暴喑,治以清熱瀉火,用滋陰八味湯。
- 喉毒潰爛:熱毒壅盛,咽喉腐潰,需解毒消腫,投仙遺糧湯。
- 梅毒喉爛:穢毒結喉,當清熱解毒,方予麥門冬湯加減。
- 肺經實火:咳嗽聲粗,痰黃喉痛,宜清肺降火,選小降氣湯。
- 肝氣上逆:情志鬱結,咽喉梗阻,治宜疏肝降氣,用竹衣麥門冬湯。
- 勞瘵陰虛:久病陰虧,聲低氣怯,需滋陰潤肺,兼顧培本。
- 勞頦氣耗:過度用聲,氣陰兩傷,當益氣開音,調補肺腎。
辨證要點
聲喑之治,首重辨別虛實:
- 實證:多驟起,聲嘶有力,伴外感或火熱之象,如喉腫痛、痰黃稠。
- 虛證:漸發,聲低微或完全失音,多見於久病、體弱者,伴陰虛或氣虛之候。
此外,需結合舌脈及全身症狀,細審病位所在(如肺、肝、腎),方能標本兼治。歷代醫家強調,聲喑非獨喉疾,乃臟腑失衡之外顯,故用藥需整體調攝,不可徒治其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