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盛端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盛端明(1470-1550年)

盛端明,字希道,號玉華子,明代廣東潮陽(今潮安)人,為弘治壬戌年(1502年)進士,官至禮部尚書。其人不僅仕途顯達,更精研醫道,以濟世為懷,凡求醫者,不論貧富貴賤,皆悉心診治,深得時人敬重。

醫學成就與著作

盛端明潛心醫理,以《黃帝內經》、《素問》、《脈經》等經典為根基,博採歷代名醫論述,歷經三十餘載,彙編成《程齋醫抄》一百四十卷。此書分門別類,詳載治法與方劑,內容宏富,涵蓋內、外、婦、兒諸科,並收錄諸多奇方秘法,反映其深厚的臨床經驗與學術積澱。然因卷帙浩繁,難以傳抄,後由其鄉友騰氏擇其精要,輯為《程齋醫抄撮要》五卷(1533年刊行),使精華得以流布。

學術思想與影響

盛端明之醫學思想承襲經典,重視陰陽五行與臟腑經絡理論,強調「辨證求因,審因論治」。其著作中尤重脈診與方劑配伍,體現明代醫家融合理論與實證之特色。例如,《程齋醫抄》可能收錄如「四君子湯」、「六味地黃丸」等經典名方之化裁應用,並結合南方濕熱地域特性,發展出相應的治療對策。

此外,盛氏宦遊南北,得以接觸各地醫家秘傳,書中或載有民間驗方及針灸療法,對明代中醫方劑學與臨床醫學的發展具有承先啟後之意義。其學術脈絡,亦反映當時士人「儒醫互通」之風尚,將儒家治學精神融入醫道實踐。

歷史評價

盛端明雖以仕宦名世,然其醫學貢獻不容忽視。《程齋醫抄》原書雖佚,但透過《撮要》仍可窺其學術一斑。明代醫林視其為「官醫之傑」,後世醫家如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亦可能間接受其啟發。其融通經典與實證之精神,恰是中醫學「傳承不泥古,創新不離宗」之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