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盛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盛經
盛經為中醫經絡理論中之重要概念,其涵義可分為兩類:
一、氣血充盛之經脈
盛經首見於《素問·調經論》,指氣血充盈旺盛之經脈。此類經脈因氣血運行強盛,故能調節人體氣血之平衡。如衝脈為「十二經之海」,主司調節全身氣血;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,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。當某經氣血過盛時,可採用「瀉其盛經」之法,如《素問·調經論》所云:「血有餘,則瀉其盛經出其血」,即通過刺絡放血等方式疏導過盛之氣血。
臨床上,盛經之辨識尤為重要。醫者可通過切診(如脈診)及望診(如觀察經脈循行部位之色澤、形態)判斷何經氣血偏盛,進而施以相應之調理。
二、浮現於皮膚分肉間之絡脈
《素問·水熱穴論》提及:「故取盛經分腠」,此處之盛經指浮現於皮膚與肌肉間之絡脈。此類絡脈因氣血充盈而顯露於外,多見於邪氣壅滯或氣血運行不暢之時。
此類盛經之形成,與外邪侵襲或內傷等因素相關。當邪客於絡,氣血壅滯,絡脈充盈而顯現於外,可作為診斷與治療之依據。醫者可透過觀察此類盛經之色澤、形態及分布,判斷病邪性質及病位深淺,並施以針刺、砭石等療法以疏通氣血。
盛經與中醫理論之關聯
盛經之概念,體現中醫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之診治理念。無論是氣血充盛之經脈,或是浮現於外之絡脈,皆反映體內氣血之盛衰變化。此理論不僅應用於針灸治療,亦與中藥之歸經理論相呼應,如針對氣血過盛之經脈,可選用相應之瀉實藥物以調和氣血。
盛經之說,彰顯中醫整體觀及辨證論治之特色,為臨床診療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