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盛景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盛景蘭(生卒年不詳),字香谷,清代江蘇靖江人,為太醫院博士,以精研醫理、臨證縝密著稱。其醫學淵源承襲明清溫補學派之脈絡,兼融吳門醫家輕靈特色,於虛勞、婦科及溫病調治尤具心得。

學術背景與太醫院經歷
盛氏以國子監生員身份經考選入太醫院,授博士職銜,此職專司醫典校勘與醫官教育,故其學術深植於《內經》《傷寒》經典,尤重臟腑氣化理論。太醫院任職期間,接觸大量宮廷醫案,積累調治虛損病證之獨到經驗,擅長以甘溫固本結合輕清透邪之法,反映清代中葉醫家對「補瀉兼施」的臨床發揮。

臨證特色

  1. 婦科調經:承襲《傅青主女科》學術思想,主張「調肝為先」,認為「女子以血為本,氣為用」,處方常以四物湯為底,佐香附、鬱金等理氣藥,並創製多首驗方收錄於地方醫籍。
  2. 溫病辨治:針對江南濕熱氣候,提出「暑必夾濕,當分三焦」的治療準則,用藥避辛溫燥烈,偏好藿香、佩蘭等芳化之品,與葉天士「在衛汗之可也」之說互有發明。
  3. 虛勞調補:強調「脾腎雙補,以中焦為樞紐」,善用參苓白朮散合六味地黃丸加減,並重視食療配合,如以山藥、蓮子等平補之品長期調攝。

著作與影響
其《香谷醫案》手稿現藏於中國中醫科學院圖書館,內載百餘則臨證記錄,多見以脈象定病機、因時因地調整劑量的診療思維。雖未見系統性專書傳世,但其學術觀點透過門人傳承,對晚清江南醫家如王旭高等人產生影響,部分醫案更被收入《靖江縣志·藝文志》中。盛氏生平事蹟另見於《太醫院同寅錄》道光年間抄本,足證其於官醫體系中之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