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盛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盛聚

盛聚為中醫術語,指實邪積聚於體內,多由痰濁、瘀血、濕滯等病理產物壅塞經絡臟腑所致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厥病》:「心痛不可刺者,中有盛聚。」意指若患者心區疼痛因內有實邪積聚而起,則不宜貿然施以針刺,需先辨明病機,否則恐加重氣血壅滯。

病因病機

盛聚之形成,與氣血運行失常密切相關。外感六淫、內傷七情,或飲食勞倦等因素,皆可導致氣機不暢,津液停滯成痰,血液凝澀成瘀,日久結聚不散,化為實邪。其病位可涉及五臟六腑,尤以心、肝、脾胃為多見。

  1. 痰濁盛聚:痰濕內生,阻遏氣機,常見胸悶脘痞、咳喘痰多、舌苔厚膩等症。
  2. 瘀血盛聚:血行不暢,瘀阻脈絡,可見刺痛拒按、面色黧黑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  3. 濕熱盛聚:濕熱交蒸,纏結不解,多表現為身熱不揚、小便黃赤、帶下腥穢等。

臨床表現

盛聚為實證,其特徵為病勢急迫、症狀明顯。如《內經》所述「邪氣盛則實」,患者常見局部脹滿疼痛、按之堅硬,或見腫塊固定不移。若盛聚於心胸,可致心痛徹背;聚於腹中,則見癥瘕積聚;滯於經絡,則肢體麻木或腫脹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盛聚,首重「通」法,依邪氣性質不同而施治:

  • 痰濁盛聚:宜化痰散結,方如二陳湯合導痰湯,或加海藻、昆布等軟堅之品。
  • 瘀血盛聚:當活血化瘀,選用血府逐瘀湯、膈下逐瘀湯,配合三棱、莪朮破血消積。
  • 濕熱盛聚:需清熱利濕,方選茵陳蒿湯、龍膽瀉肝湯,佐以白蔻仁、薏苡仁化濕和中。

與相關概念之辨析

盛聚與「積聚」相似,然積聚多指有形之結塊,病程較長;盛聚則涵蓋無形之邪氣壅滯,病勢更為急驟。此外,盛聚亦不同於單純氣滯,其病理產物(如痰瘀)已成形,需以消導為先。

盛聚一說,體現中醫對「實邪膠結」之深刻認識,臨證時需四診合參,明辨邪氣性質與病位,方能對證施治,祛邪而不傷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