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盛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盛盛」詳解
「盛盛」一詞出自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,為中醫治療禁忌之重要概念,其核心思想在於避免誤治導致病情惡化。此詞由前後兩字組成,各有深意:
前「盛」**為動詞,意指「使亢盛」;**後「盛」為名詞,指邪氣壅滯、實證明顯的病機狀態。全句意為「不可用助長邪氣之法治療實證」,若違反此原則,將加重邪實,反致「遺人夭殃」之禍。
理論基礎與臨床意義
- 邪正關係:中醫強調「邪正消長」,實證本因邪氣亢盛而正氣未衰,此時若誤用補益或溫燥之品(如人參、附子),猶如火上澆油,助長邪勢。
- 與「虛虛」對舉:此語常與「無虛虛」(不可攻伐虛證)並提,體現《內經》「補虛瀉實」的根本治則。如《類經》所言:「盛者益之,虛者損之,必然之勢也。」
- 辨證關鍵:臨床須嚴格區分「真實假虛」與「真虛假實」。如陽明腑實證見肢冷(熱深厥深),若誤判為虛寒而溫補,即屬「盛盛」之誤。
經典案例佐證
- 《傷寒論》承氣湯證:燥屎內結屬「盛」,若畏其峻下而改用滋膩,反致痞滿加劇。
- 溫病氣分熱盛:白虎湯證見大汗、脈洪大,若誤投辛溫發散,必傷津助熱。
歷代醫家闡釋
張介賓於《景岳全書》中進一步引申:「盛而復益其盛,則實者愈實;虛而復益其虛,則虛者愈虛。」強調醫者須明辨標本,不可見證治證。
此概念亦反映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——對已亢盛之邪當及時疏導,而非壓制其表象,否則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警:「實實之禍,殺人最速。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