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盛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盛胎
盛胎,又稱「激經」,為中醫婦科專有名詞,首見於《本草綱目·卷五十二》「論月水」條目。此症指婦女妊娠後,月經仍按期來潮,然量少、色淡,或僅見點滴出血,且無明顯不適,胎兒發育如常。此現象與「胎漏」不同,後者多屬病理性出血,常伴小腹墜痛、腰痠等先兆流產徵兆,而盛胎則屬特殊生理狀態。
中醫病機與解釋
- 氣血充盛:古典醫籍認為,孕婦氣血旺盛,血海充盈,除供養胎元外,餘血可循常道下注,故見經血。此類孕婦體質多偏陽盛,或素體經量充沛,妊娠後血行未止。
- 衝任調節:衝脈為「血海」,任主胞胎。妊娠時,衝任二脈本應聚血養胎,若衝任氣血調和有力,部分血行仍可外泄,形成盛胎。此現象多見於妊娠初期,隨胎體漸長,氣血專注養胎,經血自止。
鑑別要點
- 與胎漏之別:胎漏出血無定期,量多寡不定,色鮮紅或暗紅,多伴氣虛、腎虛等證候;盛胎則出血按期,量少色淡,無礙胎象。
- 與垢胎之別:部分醫家將「垢胎」與盛胎混稱,然垢胎或指妊娠初期陰道分泌物夾雜舊血,非真正月經,機理略有差異。
古籍考據
《本草綱目》引前人論述,指盛胎「血有餘也」,強調其非病態。清代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區分:「受孕之後,仍復行經者,名曰盛胎……其子多長大。」反映古代醫家對該現象的觀察,認為此類胎兒反得母體氣血之餘裕,發育尤佳。
臨床意義
盛胎雖屬罕見,然中醫視其為氣血調和之特殊表現,無需刻意治療。然須嚴密觀察,若出血量增或伴見其他症狀,則需辨析是否轉為病理性胎漏,以辨證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