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盛熙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盛熙(生卒年不詳),字新周,號敬齋,清代浙江嘉善人。其為諸生出身,博學多才,不僅擅長詩詞歌賦,工於聲律,更精研醫道,於中醫理論與臨證實踐皆有深厚造詣。
醫學著作與學術貢獻
盛熙著述頗豐,惜多未刊行,現存記載可見其著作包括:
- 《讀經真要》:當為研讀《內經》等醫典之心得,反映其對中醫基礎理論的深入探討,尤其可能涉及陰陽五行、臟腑經絡等核心學說。
- 《感證新纂》:或專論外感病證(如傷寒、溫病)之辨治,清代溫病學說興盛,此書可能融合傷寒與溫病理論,展現其對外邪致病機轉的獨到見解。
- 《用藥時宜》:強調藥物運用需因時制宜,契合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可能詳述四時用藥法則、藥性與節氣關係等內容。
- 《臨證醫案》:記錄實際診療案例,可窺其辨證思路與處方特色,反映其結合理論與實踐的臨床風格。
文學與醫道的交融
盛熙亦著有《亦吟齋詩稿·詩余》,顯示其文人醫者的雙重身份。清代儒醫風氣盛行,醫家往往兼通文理,此特質可能影響其醫學著述的敘述方式,或於醫論中融入文學修辭。
學術背景與流派傾向
清代浙江醫家輩出,盛熙所處的嘉善地區鄰近吳中,或受葉天士、薛雪等溫病學派影響。其《感證新纂》若涉及溫病理論,可能重視衛氣營血辨證,並關注江南地域多見的濕熱病證。此外,清代考據學興起,醫家重視經典考證,其《讀經真要》或體現此學風,注重對《內經》《傷寒論》等文本的訓詁與義理闡發。
歷史評價與影響
雖其著作未刊行而流傳有限,然從書名推測,盛熙之學術涵蓋經典研究、外感辨治、藥性理論及臨床實錄,展現清代醫家「由博返約」的治學特點。其結合文學涵養與醫學專精的形象,亦為傳統儒醫文化之典型代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