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盛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盛血
盛血,又稱「瘀積之血」,為中醫病理名詞,指體內血液運行不暢,積聚於局部所形成的病理產物。《素問·離合真邪論》言:「此攻邪也,疾出以去盛血,而復其真氣。」明確指出盛血為邪實之證,需及時祛除以恢復正氣。
盛血的形成與病機
盛血的產生與氣血運行失調密切相關,主要病機包括:
-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、肝氣鬱結,導致氣機阻滯,血行不暢而瘀積。
- 寒凝血瘀:外感寒邪或陽氣不足,寒性凝滯,使血脈拘急,血液凝澀成瘀。
- 熱灼血瘀:熱邪亢盛,煎熬津液,血液黏稠而運行遲滯,形成瘀熱互結。
- 外傷血瘀:跌打損傷或手術創傷,脈絡受損,血溢脈外,積聚成瘀。
盛血的臨床表現
盛血停滯於不同部位,症狀各異:
- 頭面盛血:頭痛如刺、面色晦暗、唇舌青紫。
- 胸脅盛血:胸悶刺痛、脅肋脹痛、甚則咳血。
- 經脈盛血:局部腫痛、肌膚甲錯、青筋暴露。
- 胞宮盛血:經行不暢、經色紫暗、夾有血塊。
盛血的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盛血以「活血化瘀」為大法,根據病因配伍相應藥物:
- 行氣活血:如柴胡、香附配丹參、川芎,適用於氣滯血瘀。
- 溫經散寒:如桂枝、當歸配紅花、桃仁,適用於寒凝血瘀。
- 清熱涼血:如赤芍、丹皮配生地黃,適用於熱灼血瘀。
- 化瘀通絡:如三七、乳香配沒藥,適用於外傷血瘀。
盛血與相關概念辨析
盛血與「瘀血」概念相近,但瘀血泛指一切血液停積之證,而盛血強調血液壅盛、邪實為主的病理狀態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去盛血」之法,亦反映其為急症實證,需針刺或峻藥速祛其邪。
盛血理論貫穿中醫臨床,從內科雜病至婦科、傷科皆有其應用,為辨治血瘀證候的重要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