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盛則瀉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盛則瀉之
盛則瀉之為中醫重要治療法則之一,首見於《靈樞·經脈》,屬針灸與方藥治療之核心原則。其意指當人體邪氣壅盛,而正氣未虛,呈現實證時,當以瀉法祛除病邪,使陰陽氣血恢復平衡。
理論基礎
- 邪正盛衰辨證
中醫認為疾病之發生,關鍵在於邪氣與正氣之消長。若邪氣亢盛(如外感六淫、痰濕瘀血內阻),且正氣充足未衰,則屬實證,臨床可見脈象洪大有力、舌質紅苔厚、疼痛拒按、煩躁譫語等表現。此時需以瀉法直接攻逐邪氣,避免病邪進一步耗傷正氣。 - 經絡氣血調控
《內經》提出「菀陳則除之」,強調氣血瘀滯或邪氣壅塞經絡時,須疏通瀉實。針灸治療中,瀉法通過刺激穴位(如合谷、曲池等),或採用捻轉、提插等瀉法手法,以疏泄經氣;藥治則選用清熱、攻下、活血等方劑(如大承氣湯、桃核承氣湯)。
臨床應用
-
針灸瀉法
針對實熱、實寒或氣滯血瘀等證,於相關經絡穴位施以瀉法。例如:- 實熱證:瀉陽明經之合谷、內庭以清熱。
- 氣滯證:瀉太衝、期門以疏肝理氣。
-
方藥瀉法
依邪氣性質選方:- 熱盛:黃連解毒湯、白虎湯瀉火。
- 痰濕壅滯:二陳湯合三子養親湯化痰瀉濁。
- 腑實便祕:大黃、芒硝等通腑瀉下。
與其他治則之區別
- 虛則補之:正氣不足時當以補益為主,與瀉法截然相反。
- 通因通用:雖表象為「瀉下」,實為因勢利導祛邪,如用承氣湯治熱結旁流,亦屬廣義瀉法範疇。
此法則體現中醫「祛邪以安正」的思想,強調辨明邪正關係後,方能準確施治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、李東垣等,均於著作中深化此理論,成為攻邪派與溫補派論治之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