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盛者奪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盛者奪之

「盛者奪之」為中醫重要治療原則,出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屬「治則」範疇,指針對邪氣亢盛之證,需以攻伐之法直祛其邪。此理論奠基於《內經》「實則瀉之」的治療思想,強調邪正盛衰的辨證關係,臨床應用時需依邪氣性質、病位深淺,選擇相應攻邪手段。

理論基礎

  1. 邪正盛衰辨治
    《素問》提出「微者調之,其次平之,盛者奪之」,將疾病按邪氣輕重分層論治。「盛者」指邪氣熾盛、正氣未虛之實證,如陽明腑實、痰熱壅肺等,此時需「奪」,即強力祛邪,避免邪戀傷正。
  2. 與「虛者補之」對舉
    此原則與補虛法形成對照。《內經》強調「衰者補之,強者瀉之」,盛者奪之屬「瀉法」範疇,適用於邪氣有餘之證,如瘀血、積滯、燥屎等有形實邪,或火熱、風痰等無形亢盛之邪。

臨床應用

  1. 攻邪方法

    • 汗法:邪在表者,如風寒束表,用麻黃湯發汗解表。
    • 下法:邪在裏者,如腸道熱結,用承氣湯類瀉下通腑。
    • 清法:火熱熾盛,如氣分熱證,用白虎湯直折火勢。
    • 消法:痰瘀積滯,如癥瘕痞塊,以活血化瘀、化痰散結方藥攻削。
  2. 配伍要點
    雖以攻邪為主,仍需考量臟腑特性與邪氣兼夾。如「熱盛」伴陰傷,需佐甘寒護陰(如增液承氣湯);「痰盛」兼氣滯,常配伍理氣藥(如二陳湯加枳實)。

與其他治則關係

  • 「衰之以屬」的延伸
    《素問》提及「寒熱溫涼,衰之以屬」,強調攻邪需依邪氣屬性選擇相應藥性。如寒邪盛用溫熱藥(如附子),熱邪盛用寒涼藥(如黃連)。
  • 與「標本緩急」結合
    在急重實證(如陽明腑實)時,「盛者奪之」可為「急則治標」的具體體現,優先祛邪以救急。

此治則體現中醫「祛邪以安正」的辨證思維,後世醫家如張從正《儒門事親》進一步發展為「攻邪論」,主張「邪去則元氣自復」,深化其臨床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