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沖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沖門
出處與別名
沖門,為經穴名,首載於《針灸甲乙經》。別名「慈宮」、「上慈宮」,屬足太陰脾經,為足太陰與足厥陰二經之會穴。
定位與解剖
沖穴位於腹股溝外側,距恥骨聯合上緣中點約3.5寸處,當髂外動脈搏動處之外側。歷代文獻對其定位略有差異:《針方六集》記載為前正中線旁開4寸;《針灸資生經》則記為旁開4.5寸。局部解剖可見股神經分佈,內側為股動脈,深層為髂腰肌,其下為股神經幹及股動、靜脈。
功能與主治
沖門為脾經之要穴,具調理下焦、疏經通絡之效。其主治範圍包括:
- 腹痛:尤擅緩解下腹氣機壅滯所致之脹痛。
- 疝氣:配合太沖、氣海等穴,可疏肝理氣、緩解疝痛。
- 泌尿疾患:如小便淋瀝、尿閉,能通利水道。
- 婦科病症:如帶下、產後血崩,可健脾統血、固攝沖任。
- 下肢痿痹:透過調節脾經氣血,改善經脈不利之症。
刺灸法
- 針刺:直刺0.5-1寸,需避開股動脈,得氣後以捻轉補瀉為主。
- 艾灸:可施艾條灸5-10分鐘,溫通局部氣血。
配伍與機理
- 配三陰交、中極,增強利水滲濕之效,主治小便不利。
- 配歸來、氣海,調理沖任,適用於婦科血證。
- 從經絡理論析之,沖門位近下焦,為脾經與肝經交會處,故能協調肝脾、疏泄濕熱,尤適於氣血瘀滯或濕熱下注之證。
附註
沖門之名,寓「沖脈之氣出入門戶」之意,反映其與沖脈的密切聯繫。臨床應用時,需結合脈證,辨明氣血虛實,以發揮最佳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