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剩骨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剩骨疽

病名:剩骨疽,亦稱多骨疽,屬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四。此症與附骨疽相關,為骨病範疇,多因邪毒深伏、氣血凝滯,或餘毒未清,腐蝕骨骼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餘毒流注:多因癰疽、瘡瘍等毒邪未盡,潛伏經絡,日久侵蝕骨骼。
  2. 氣血虧虛:正氣不足,外邪乘虛內陷,鬱而化熱,腐骨成疽。
  3. 外傷染毒:金創破損,毒邪直入,深襲筋骨,瘀熱互結,敗壞骨質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腫硬疼痛,皮色暗紅或紫滯,久不潰膿,或潰後膿水清稀,瘡口難斂。
  • 患處可觸及朽骨(死骨),或膿液中夾雜碎骨排出。
  • 病程纏綿,反覆發作,伴隨全身虛弱、低熱、乏力等氣血兩虛之象。

辨證分型

  1. 熱毒熾盛證:局部焮紅灼痛,膿稠臭穢,身熱煩渴,舌紅苔黃,脈洪數。
  2. 氣血兩虛證:瘡口色淡,膿稀淋漓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弱。
  3. 陰寒凝滯證:患處冷痛,皮色不變,形寒肢冷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
治療原則

  • 內治:以托毒排膿補益氣血為主,熱毒盛者清熱解毒(如黃連解毒湯),氣血虛者益氣托毒(如十全大補湯),陰寒凝滯者溫陽散寒(如陽和湯)。
  • 外治:瘡未潰者敷貼活血消腫藥膏(如金黃散),已潰則化腐生肌(如九一丹、生肌玉紅膏),若朽骨形成,需手術摘除以利癒合。

古籍考據
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提及:「多骨疽由瘡潰久不收,毒氣浸淫,腐骨脫出。」強調朽骨脫落為本病特徵,治療需結合祛腐與扶正。

此症與現代醫學「慢性骨髓炎」或「死骨形成」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辨治注重整體調理與局部祛邪並行,以促進瘡癒骨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