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屍,中醫名詞,有兩個含義:

  1. 屍體。《素問·繆刺論》:「其狀若屍,或曰屍厥。」
  2. 。《外臺祕要方·序》:「永言筆削,未暇屍之。」

屍體

屍體,指人或動物死亡後的軀體。屍體的形態、顏色、氣味等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。屍體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律,可以用來推斷死亡時間、死亡原因等。

屍體的變化

屍體的變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
  • 形態變化:屍體在死亡後會逐漸變軟、變硬,皮膚會變得乾燥、發皺,毛髮會脫落,指甲會變黑。
  • 顏色變化:屍體在死亡後會逐漸變黑、變綠、變白。
  • 氣味變化:屍體在死亡後會逐漸發出腐臭的氣味。
  • 體溫變化:屍體在死亡後會逐漸變冷。

屍體的變化規律

屍體的變化有一定的規律,可以用來推斷死亡時間、死亡原因等。

  • 死亡時間:屍體的變化速度與環境溫度、濕度等因素有關。在常溫下,屍體的變化大致如下:
    • 12小時後:屍體開始變軟。
    • 24小時後:屍體開始變硬。
    • 48小時後:屍體的皮膚開始變得乾燥、發皺。
    • 72小時後:屍體的毛髮會脫落,指甲會變黑。
    • 1周後:屍體的顏色會逐漸變黑、變綠、變白。
    • 2周後:屍體的體溫會逐漸變冷,並開始腐爛。
  • 死亡原因:屍體的變化可以反映死亡原因。例如,死於心臟病的屍體,其面色會發青;死於中毒的屍體,其皮膚會發紫;死於窒息的屍體,其口鼻會發黑。

屍體的變化在司法鑑定中具有重要作用

屍體的變化在司法鑑定中具有重要作用,可以用來推斷死亡時間、死亡原因等。因此,在進行屍體檢驗時,要注意觀察屍體的變化,並做好記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