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屍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屍腳

病名
屍腳為中醫病證名,指足跟部皮膚皸裂之疾。此證首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「屍腳候」,其病因與外感寒邪或觸染穢氣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寒邪侵襲:冬令時節,足部觸犯寒氣,寒性收引,致局部氣血凝滯,肌膚失養,久而乾枯皸裂。
  2. 穢氣染著:古醫籍提及「蹹死屍所臥地」而發病,此說反映中醫「穢毒致病」理論,認為接觸污穢之地,濕濁邪氣鬱滯足跟,阻礙經絡,導致皮肉硬變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初期:足跟皮膚角化增厚,觸之堅硬,色澤晦暗。
  • 進展期:局部枯燥失潤,紋理加深,繼而縱向或橫向皸裂,甚則裂口滲血,疼痛難行。

治療原則

  1. 內治法:以養血潤燥、溫經散寒為主,可選用當歸四逆湯加減;若兼濕濁,佐以藿香、蒼朮等化濕之品。
  2. 外治法
    • 以油脂類藥膏(如《醫宗金鑒》潤肌膏)塗敷裂處,潤澤肌膚。
    • 配合艾灸局部,溫通經脈,促進氣血運行。

古籍補充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「皸裂瘡」與此證相似,治法可互參,然屍腳更強調寒穢病因,臨證需辨明標本。此證若遷延不癒,可進一步演變為「皸裂性濕瘡」,當結合四診詳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