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屍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屍厥

病名
屍厥為厥證之一,指患者突然昏倒、不省人事,狀如屍體,但氣息尚存的病證。此證多因正氣虛衰,外感邪氣,或情志驚駭,導致氣機逆亂,陰陽失和,神明受擾而發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元氣空虛:患者素體虛弱,元氣不足,陰陽失調,易受外邪侵襲。
  2. 外感邪氣:如入廟堂、冢墓等陰氣盛之地,感受穢濁之氣或中惡之邪,邪氣閉阻經絡,擾亂心神。
  3. 情志驚駭:突受驚恐,神氣散亂,氣機逆亂,導致昏厥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突然昏倒,不省人事,狀如屍體。
  • 手足冰冷,肌膚寒慄(起雞皮疙瘩)。
  • 頭面青黑,牙關緊閉。
  • 精神不守,或伴錯言妄語。
  • 脈象沉伏或細弱。

證型分類

  1. 屍蹷(見於《素問·繆刺論》)
    因正氣虛弱,外感穢濁之氣,邪閉清竅所致。治宜芳香開竅,化濁醒神,如蘇合香丸急救,再以二陳湯加蒼朮、香附、當歸、厚朴等調理氣機。
  2. 飛屍、卒厥(見於《證治要訣·厥》)
    此類屍厥發病急驟,如飛屍突襲,屬氣血逆亂之重症。治法需辨其寒熱虛實,或溫通,或清泄,以調和陰陽。
  3. 神遊失守暴亡(見於《素問·本病論》)
    因神氣失守,五屍鬼邪干擾,致人暴亡。此證與精神魂魄失調相關,需調神安魂,固護正氣。

治法方藥

  • 急救:首選芳香開竅之品,如蘇合香丸、至寶丹等,以醒神回蘇。
  • 後續調治
    • 痰濁內阻者,可用二陳湯加減,如蒼朮、厚朴以燥濕化痰。
    • 氣滯血瘀者,可用四逆散合桃紅四物湯,以理氣活血。
    • 陽虛寒盛者,可用四逆湯溫陽救逆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素問·繆刺論》提及屍厥為邪客於手足少陰、太陰、足陽明之絡,五絡俱竭,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。
  • 《醫林繩墨》強調屍厥因元氣空虛,外感惡氣,需急以芳香開竅,再調理氣血。
  • 《證治要訣》指出屍厥與飛屍、卒厥相關,治法當辨其病因,或溫或清,隨證施治。

屍厥一證,涉及氣血、神明、外邪等多重因素,臨床需細辨病因,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,以調和陰陽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