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屍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屍咽,又稱屍咽喉,為中醫喉科病證之一,屬「喉痹」範疇。其病因病機主要與肺脾壅滯、風熱毒邪內蘊相關,導致氣血失和,屍蟲(泛指寄生性或腐蝕性病邪)乘虛上擾咽喉,蝕傷黏膜,發為此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陽失和
    體內陰陽失衡,尤以肺脾二臟為甚。肺主氣司呼吸,脾主運化水濕,若肺脾氣機壅滯,則津液輸布失常,化生痰濕,鬱久成熱毒。
  2. 風熱毒邪外襲
    外感風熱之邪,與內蘊之痰濕相搏,纏結咽喉,阻滯經絡,進一步化生腐蝕之毒,誘發屍蟲作祟。
  3. 屍蟲蝕喉
    此「屍蟲」非實指寄生蟲,而是中醫對「腐蝕性病邪」的比喻,類似《金匱要略》中「狐惑病」所述之濕熱蟲毒,上攻咽喉則癢痛交作,黏膜潰損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咽喉症狀:喉部或癢或痛,黏膜可見潰瘍或腐蝕樣損傷,嚴重者吞咽困難。
  • 全身徵候:或伴口乾苦、胸悶煩熱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,反映濕熱內蘊之象。
  • 與狐惑病相關性:症狀與傷寒狐惑相似,但屍咽更側重咽喉局部病變,而狐惑多兼見前陰、肛門潰瘍。

治法方藥

核心治則:清熱解毒、調和肺脾、殺蟲斂瘡。

  • 主方
    《甘草瀉心湯》加減(黃芩、黃連、乾薑、半夏、人參、甘草、大棗),重用甘草以解毒和中,佐黃芩、黃連清上焦濕熱,乾薑、半夏辛開苦降,調理中焦氣機。
  • 加減法
    • 若熱毒熾盛,加連翹、梔子、金銀花;
    • 黏膜腐蝕明顯,可配桔梗、馬勃、玄參利咽生肌;
    • 痰濕重者,加茯苓、陳皮健脾化濕。

古籍溯源

此病載於《諸病源候論》等醫籍,與「喉蠱」「喉瘡」等證有交叉論述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明其與「陰陽毒」「狐惑」之異同,強調「調和營衛,解毒殺蟲」為要。

附註:屍咽之辨證需與「虛火喉痹」「白喉」等鑑別,後者多屬陰虛火旺或疫毒侵襲,治法迥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