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失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失精

概念溯源

失精一詞在中醫典籍中有多重涵義,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別:

1. 生理病理範疇之失精

此類失精即指遺精,《金匱要略·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》明確記載:「男子失精,女子夢交,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。」此處所述之失精,乃指男性在非性交狀態下精液自行外泄之病理現象。

2. 情志致病範疇之失精

《素問·疏五過論》提出:「嘗富後貧,名曰失精。」此類失精屬於情志致病範疇,與現代所謂「精神耗竭」有相通之處,指因劇烈情志變動導致精氣耗傷之病機。

病理機轉

遺精型失精

中醫理論認為此類失精主要與以下臟腑功能失調相關:

  1. 腎氣不固:腎主封藏,腎氣虛弱則精關不固
  2. 心腎不交:心火亢盛,下擾腎水,導致精室不安
  3. 肝經濕熱:濕熱之邪循肝經下注,擾動精室
  4. 脾虛氣陷:中氣下陷,固攝無權

情志型失精

此類失精之病機特點為:

  1. 情志過極:劇烈情緒波動直接損傷五臟精氣
  2. 氣機逆亂:情志失調導致氣血運行失常
  3. 形神俱損:長期精神耗竭終致形體衰敗

證候表現

遺精型失精

  1. 腎虛不固:遺精頻作,腰膝酸軟,耳鳴健忘
  2. 心腎不交:夢遺為主,心煩失眠,口乾咽燥
  3. 濕熱下注:遺精量多,小便赤澀,陰囊潮濕
  4. 脾虛氣陷:遺精伴隨氣短乏力,食少便溏

情志型失精

  1. 初期:精神恍惚,注意力不集中,睡眠障礙
  2. 中期:形體消瘦,毛髮枯槁,面色無華
  3. 後期:氣血衰敗,臟腑功能嚴重失調

治療原則

遺精型失精

  1. 補腎固精:常用方如金鎖固精丸
  2. 交通心腎:代表方劑為黃連清心飲
  3. 清利濕熱:可選用龍膽瀉肝湯
  4. 益氣昇陽:適用補中益氣湯加減

情志型失精

  1. 調暢情志:重視心理疏導與情志調攝
  2. 補養氣血:常用歸脾湯、人參養榮湯
  3. 調和陰陽:可選用甘麥大棗湯配合針灸治療

經典方劑

  1. 桂枝龍骨牡蠣湯(《金匱要略》) 組成:桂枝、芍藥、生薑、甘草、大棗、龍骨、牡蠣 功效:調和營衛,鎮驚安神,固澀止遺
  2. 黃連清心飲(《醫學入門》) 組成:黃連、生地、當歸、甘草、酸棗仁、茯神、遠志、人參 功效:清心降火,安神定志

預防調護

  1. 起居有常:保持規律作息,避免過度勞累
  2. 情志調攝:保持心境平和,避免劇烈情緒波動
  3. 飲食調理:適當食用具有補腎固精功效之食材
  4. 導引養生:可練習八段錦、太極拳等養生功法

失精作為中醫重要病證概念,其理論體系歷經千年發展已趨於完善,臨床辨治需準確區分類型,針對不同病因病機施以相應治療,方能取得理想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