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失精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失精家

失精家一詞源自《金匱要略·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》,指素患遺精病症之人。此類患者因長期精氣耗損,導致臟腑虛衰,尤以腎氣虧虛為核心病機。中醫認為,精為人身三寶(精、氣、神)之一,主藏於腎,過度遺泄則傷及根本,引發一系列虛損證候。

病因病機

失精家的形成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腎氣不固:腎主封藏,若先天不足或房勞過度,腎失攝納,則精關不固,遺泄頻作。
  2. 心腎不交:思慮過度或情志失調,心火亢盛,下汲腎水,致陰虛火動,擾動精室。
  3. 濕熱下注:飲食不節,嗜食肥甘厚味,濕熱內生,流注下焦,迫精外溢。
  4. 勞倦內傷:過度勞神、體力耗損,脾腎氣虛,固攝無權。

臨床表現

《金匱要略》描述其典型症狀為「少腹弦急,陰頭寒,目眩發落」,並見「脈極虛芤遲」。具體可分為:

  • 下焦虛寒:少腹拘急、陰部冷感,乃腎陽不足,失於溫煦所致。
  • 精血虧虛:目眩、頭髮脫落,因精血同源,遺精過度則肝血失養,髓海空虛。
  • 脾胃衰敗:若兼見「清穀亡血」,則提示脾腎陽虛,完穀不化,氣血生化無源。

脈象特徵

脈象「極虛芤遲」為失精家重要診斷依據:

  • 虛脈:舉按無力,主氣血兩虛。
  • 芤脈:浮大中空,如按蔥管,常見於失血失精,陰液耗傷。
  • 遲脈:一息不足四至,反映陽氣虛衰,推動無力。

證型分類

  1. 腎氣不固型:遺精滑泄頻繁,腰膝酸軟,耳鳴健忘,舌淡苔白,脈沉弱。
  2. 陰虛火旺型:夢遺為主,心煩失眠,潮熱盜汗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3. 濕熱下注型:遺精黏濁,口苦尿赤,陰囊濕癢,舌苔黃膩,脈濡數。

治療原則

以「補虛固攝」為大法,依證型施治:

  • 腎氣不固:宜溫補腎陽、固精止遺,方用金鎖固精丸桂枝加龍骨牡蠣湯(《金匱要略》原方)。
  • 陰虛火旺:治以滋陰降火,方選知柏地黃丸三才封髓丹
  • 濕熱下注:需清利濕熱,方用程氏萆薢分清飲

古籍論述

《金匱要略》強調失精家屬「虛勞」範疇,與「亡血」並列,提示其病機深重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闡明:「失精家,腎精大虧,龍雷之火不能潛藏,上灼心肺,下擾精室。」指出精虧可致虛陽浮越的複雜變證。

失精家的調養需注重節欲保精、調攝心神,配合藥物治療以恢復腎之封藏機能。歷代醫家對此證的論述,體現中醫對「精」之損耗與人體整體虛損關係的深刻認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