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失頸按摩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失頸按摩法

失頸,又稱「落枕」,屬中醫「筋傷」範疇,多因頸部筋脈受寒、氣血不暢,或睡眠姿勢不當,導致局部經絡阻滯,氣血運行失調所致。《傷科補要》卷二記載:「夫人之筋,賴氣血充養,寒則筋攣,熱則筋縱,筋失營養,伸舒不便,感冒風寒,以患失頸,頭不能轉。」指出失頸之病因與氣血失養、外感風寒密切相關。

中醫病機分析

中醫認為,頸部為諸陽經之會,尤其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陽膽經及手太陽小腸經皆循行於此。若風寒之邪侵襲,或長期勞損致局部氣血瘀滯,則筋脈拘急,發為失頸。其病機可歸納為:

  1. 風寒客絡:夜臥受涼,寒性收引,凝滯經脈,導致筋脈攣急。
  2. 氣血瘀阻:姿勢不正或外力扭傷,使局部氣血運行不暢,經絡不通則痛。
  3. 肝腎不足:肝主筋、腎主骨,若肝血虧虛或腎氣不足,筋脈失於濡養,易發筋攣。

按摩手法解析

《傷科補要》提出之按摩法,結合「揉摩」與「扳法」,旨在舒筋活絡、調和氣血。具體操作如下:

  1. 揉摩舒筋
    • 患者取低坐位,醫者以拇指或掌根於患側頸部(風池、肩井、天柱等穴)施以揉法、㨰法,由輕至重,以局部微熱為度。此手法可散寒通絡,緩解肌肉痙攣。
  2. 扳頦正骨
    • 一手固定患者頭頂部,另一手托其下頦,緩慢施力使頭頸向健側旋轉,至最大幅度時稍作停留,再輕柔回正。此法能調整頸椎小關節錯縫,恢復筋脈順接。

輔助療法與用藥

古籍建議外治後內服「疏風養血湯」,此方以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為基礎,加入防風、秦艽等祛風藥,兼顧養血活血與祛邪通絡。若兼有寒象,可加桂枝、細辛溫經散寒;氣滯明顯者,酌加香附、延胡索行氣止痛。

經絡穴位配伍

按摩時可重點刺激以下穴位以增強療效:

  • 風池(足少陽膽經):祛風解表,舒筋活絡。
  • 肩井(足少陽膽經):疏通頸肩氣血。
  • 天宗(手太陽小腸經):緩解肩背牽掣痛。

此療法體現中醫「筋喜柔不喜剛」之原則,強調手法需柔和深透,以恢復筋脈彈性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