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失眠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失眠穴為經外奇穴之一,位於足底跟部,具體位置在足底中線與內、外踝尖連線之交會處。此穴在臨床應用上主要治療失眠症及足底疼痛等疾患。

從中醫經絡理論分析,失眠穴雖非屬十四正經,但其位置鄰近足少陰腎經之湧泉穴區域。腎主藏精,精生髓,髓通於腦,故刺激此穴可調節腎經氣機,對心神不寧所致之失眠具有安神定志之效。此外,足底為全身經氣匯聚之處,透過此穴之刺激可調和陰陽,平衡氣血。

在刺灸法方面,針刺深度以0.3-0.5寸為宜,施針時需注意足底肌肉層次。艾灸治療則以溫和灸法為主,施灸時間約5-15分鐘,透過溫熱刺激以激發經氣。現代研究顯示,刺激此穴可調節大腦皮層功能,改善睡眠品質。

此穴之取穴方法為:先確定內、外踝尖,其連線與足底中線之交點即為失眠穴。在治療失眠時,常配合神門、三陰交等穴,以增強寧心安神之效;若用於足底痛症,則可配伍湧泉、太谿等穴,共奏通絡止痛之功。

從中醫辨證論治角度而言,此穴對心腎不交型、肝鬱化火型失眠均有較好療效。其作用機制在於通過足部反射區調節,影響相應臟腑功能,從而達到治療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