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失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失氣
在中醫學中,「失氣」一詞涵蓋多重意涵,主要可分為以下三類:
1. 針刺不當損傷正氣
《靈樞·終始》指出,若針刺手法失誤,可能導致正氣受損,表現為脈象紊亂、營衛之氣逆亂,甚至陰陽失調。原文云:「……其脈亂氣散,逆其營衛,經氣不次,因而刺之,則陽病入於陰,陰病出為陽,則邪氣復生。」此類失氣,乃因醫者未察經氣運行規律,誤刺而耗傷真氣,張介賓於《類經》註解中稱:「不知所禁,妄為刺之,則陰陽錯亂,真氣消亡,是謂失氣也。」
2. 針刺得氣後氣感消失
《靈樞·小針解》強調,針刺需「得氣」(即氣至針下),並謹守氣感,避免其消散。所謂「密意守氣勿失」,即指醫者需專注維持針下氣感,以確保療效。若得氣後未能穩守,氣感散失,亦屬「失氣」範疇。
3. 肛門排氣(矢氣)
《素問·咳論》提及「失氣」為氣體自肛門排出,俗稱「放屁」或「出虛恭」。此現象多與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常見於以下證型:
- 脾虛食滯:因脾胃運化無力,食物停滯生濁氣,治宜健脾消食,如六君子湯加減。
- 肝胃氣滯:情志不暢導致氣機鬱結,可見腹脹噯氣,治宜疏肝和胃,如柴胡疏肝散。
- 陽明腑實證:見於傷寒病,因燥屎內結、腑氣不通,伴隨腹滿便閉,宜用承氣湯類瀉下通腑。
中醫理論延伸
「失氣」的病理機制與氣機升降密切相關。人體氣機貴在流通,若因外邪、情志或飲食所傷,導致氣滯、氣逆或氣虛,皆可能引發不同表現的失氣。例如:
- 氣虛失攝:中氣下陷者,除矢氣頻頻,可能伴隨脫肛、乏力,宜補中益氣。
- 寒凝氣滯:腹中冷痛、矢氣臭穢不明顯者,屬寒邪客腸,可溫中散寒,如理中湯加木香。
此三類「失氣」雖同名而異質,臨床須辨證論治,不可混為一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