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失神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失神
失神,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素問·移精變氣論》,指人體神氣渙散之病理狀態。中醫認為,「神」乃生命活動之總稱,為五臟精氣之外在表現,故《靈樞·天年》云:「失神者死,得神者生。」審察神之存亡得失,乃判斷正氣盛衰、疾病輕重及預後吉凶之關鍵。
臨床表現
失神者,可見目光呆滯無神、精神萎靡或神思昏亂、言語錯亂不清、面色晦暗無華、氣息微弱不勻、形體消瘦、肌肉鬆弛,甚則二便失禁等。此類症狀反映五臟精氣衰敗,機能嚴重紊亂,多見於久病重病之人,預後較差。
病機探析
- 五臟精虧:神以精氣為根基,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精氣奪則虛」,若心藏之神、肝藏之魂、肺藏之魄、脾藏之意、腎藏之志皆因精氣耗竭而失養,則神無所依。
- 氣血衰敗:氣血為神之物質基礎,《素問·八正神明論》言「血氣者,人之神」,氣虛血弱則神失濡養,呈現渙散之態。
- 邪擾神明:熱邪內陷心包、痰濁蒙蔽清竅,或瘀血阻滯腦絡,皆可致神識昏蒙,屬實證失神。
辨證分型
- 虛證失神:多因久病重病,精氣耗傷,症見形羸色敗、呼吸微弱、反應遲鈍。
- 實證失神:如溫病熱入營血之神昏譫語,或中風閉證之突然昏仆,屬邪盛擾神。
中醫治療原則
治當分虛實:虛者以益氣養血、填精補髓為主,如用人參、鹿茸、熟地等峻補精氣;實者需清熱開竅、化痰通瘀,如安宮牛黃丸、至寶丹之類。然失神一證,多示病情深重,需綜合調治五臟,以冀神氣來復。
古籍佐證
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》指出:「神氣不充,則志意昏亂。」《景岳全書》亦言:「凡病將危者,必精神潰散。」均闡明失神與疾病預後之密切關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