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失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失聲
病證名,指聲音嘶啞或完全無法發聲的症狀。中醫認為,失聲與肺、腎、脾等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多因外感、內傷或情志因素導致氣機不暢、津液虧耗或經絡阻滯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外感風邪:風寒或風熱之邪侵襲肺衛,肺氣失宣,聲門開合不利,導致聲音嘶啞或失聲。
- 肺腎陰虛:久病或勞損過度,耗傷肺腎之陰,咽喉失於濡養,以致聲嘶或無聲。
- 情志失調:悲憂過度,氣機鬱滯,或突受驚恐,氣機逆亂,均可致失聲。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:「悲哀愁憂則心動,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。」
- 痰濕阻滯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上阻於喉,影響發聲。
臨床表現
- 外感型:多伴隨咳嗽、鼻塞、頭痛等表證,聲音嘶啞突然發生,屬實證。
- 陰虛型:聲音低沉嘶啞,日久不愈,咽喉乾燥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情志型:因情緒激動或悲慟過度而突然失聲,或僅能發出微弱聲音。
- 痰濕型:聲音重濁,喉中痰多,胸悶,舌苔白膩。
治療原則
- 疏風宣肺:適用於外感風邪所致者,方如杏蘇散(風寒)或桑菊飲(風熱)。
- 滋陰潤肺:肺腎陰虛者,宜用沙參麥冬湯或百合固金湯加減,以養陰清熱、潤喉開音。
- 疏肝解鬱:情志失調者,可選逍遙散加桔梗、訶子等理氣開音之品。
- 化痰利咽:痰濕阻滯者,常用二陳湯合半夏厚朴湯,以化痰濕、利氣機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失音:與失聲類似,但多指聲音完全喪失,常見於陰虛或久病耗傷。
- 喉瘖:專指因喉部病變(如喉癰、喉瘤)所致之聲音嘶啞,需結合局部辨證。
失聲一症,需辨明虛實寒熱,對證施治,方能恢復嗓音清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