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失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失溲

證名,指小便不自主遺出之症,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。此症多因臟腑功能失調,或外邪內擾,導致膀胱氣化失司、固攝無權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腎虛不固:腎主水液,司二便。若腎陽虛衰,下元虛冷,則膀胱失於溫煦,氣化不利,開闔失度;或腎陰虧虛,相火妄動,擾動膀胱,皆可致小便失禁。《傷寒論後條辨》云:「直視、失溲者,水虧營竭而腎氣不藏也。」
  2. 膀胱失約:膀胱為州都之官,主藏津液。若膀胱氣化功能失常,或下焦虛寒,則約束無力,津液不藏。
  3. 高年氣虛:年老體弱,中氣不足,脾肺氣虛,升降失司,津液下流,失於固攝。
  4. 熱病傷陰:高熱昏迷或傷寒熱病極期,熱邪熾盛,耗傷津液,劫灼腎陰,致腎氣不固,膀胱失約。
  5. 中風、癲癇:此類疾病多因風痰上擾,神明失主,或經絡氣血逆亂,影響膀胱氣化功能,導致小便自遺。

相關證候辨析

  • 遺溺:多指睡中不自覺排尿,常見於小兒或腎氣未充者。
  • 小便不禁:泛指清醒時小便失控,與「失溲」意義相近,但後者更強調病勢急重,如熱病危候或中風驟發時所見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失溲一症,雖以腎與膀胱為病位核心,然與三焦氣化、脾之升清、肝之疏泄亦密切相關。如《靈樞·本輸》提及「三焦者,中瀆之府也,水道出焉」,若三焦氣化不利,水液調控失常,亦可誘發此症。此外,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,若肝氣鬱結或肝陽上亢,間接影響膀胱氣化,亦可能導致小便失司。

此症臨床須結合四診,辨明虛實寒熱。虛者多責之腎脾氣虛,實者常見於熱邪壅盛或痰瘀阻絡,治法各異。相關古籍如《諸病源候論》亦載有「小便不禁候」,可互參深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