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失心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失心風

失心風為中醫病名,乃癲病之俗稱,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卷五》:「癲病,俗謂之失心風。」此症屬神志異常之疾,多因情志失調、痰濁蒙竅,或氣血逆亂所致,臨床以精神恍惚、言語錯亂、舉止乖張為主要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失心風與「癲證」同源,其發病機制可歸納如下:

  1. 情志內傷:長期憂思鬱怒,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擾動心神;或驚恐過度,損及心腎,致神不守舍。
  2. 痰濁蒙蔽:氣滯津停,凝而為痰,痰迷心竅則神機失用,表現為呆滯、喃喃自語等症。
  3. 氣血失和:心主血脈,氣血虧虛或瘀阻,皆可致心神失養,如《醫林改錯》提及「氣血凝滯腦氣」,可發為癲狂。
  4. 臟腑虛損:尤以心、肝、脾三臟為要。心氣虛則神無所依;肝血不足則魂不安藏;脾虛生濕痰,上擾清竅。

臨床表現

失心風之症狀與「癲證」相似,屬陰性靜態之精神異常,不同於狂證之躁動:

  • 神志異常:表情淡漠、沉默寡言,或突然哭笑無常。
  • 言語錯亂:詞不達意,或重複瑣碎言語。
  • 行為乖張:舉止無序,如無故遊走、衣衫不整。
  • 兼見症狀:或見心悸、失眠、食欲不振,舌苔多厚膩,脈象弦滑或沉細。

證型辨治

歷代醫家對癲病(失心風)的辨證分型甚詳,常見證型如下:

  1. 痰氣鬱結
    • 特徵:神情呆滯、胸悶嘆息,舌苔白膩,脈弦滑。
    • 治法:理氣解鬱、化痰開竅,方用逍遙散導痰湯加減。
  2. 心脾兩虛
    • 特徵:面色萎黃、健忘失眠,舌淡脈細弱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養心、安神定志,方選歸脾湯
  3. 肝鬱火熾
    • 特徵:急躁易怒、目赤口苦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肝瀉火、鎮心安神,方用龍膽瀉肝湯配合黃連、梔子。

古籍論述

除《證治準繩》外,其他醫籍亦對失心風有所闡發:

  • 《丹溪心法》強調「痰迷心竅」為癲病主因,主張「治痰為先」。
  • 《景岳全書》指出:「癲病多由痰氣,凡氣有所逆,痰有所滯,皆能壅閉經絡,格塞心竅。」

針灸療法

傳統針灸取穴以醒腦開竅、調神疏肝為原則,常用穴位如:

  • 百會神庭:升陽醒神。
  • 內關神門:寧心安神。
  • 太沖肝俞:疏肝解鬱。

失心風之論述,體現中醫對精神情志疾病的獨特視角,從臟腑氣血失調切入,結合痰、鬱等病理因素,形成系統化的辨治框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