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失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失信

失信,為中醫婦科病證名,指女子月經週期、經量、經色、經質等出現異常,前後參差,多寡不一,甚或閉止不行,屬「月經不調」範疇。此名首見於清代《女科要略》,書中載:「或經血之來,前後多少,有無不一,謂之不調,不調則為失信矣。」強調月經失其常度,猶如失信於人,故名。

中醫病機與辨證

中醫認為,月經為「天癸」所主,與臟腑氣血、經絡(尤以衝任二脈)密切相關。失信之成因多端,可分虛實兩類:

  1. 氣血失和

    • 氣虛:勞倦過度或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衝任不固,致經期提前、量多或淋漓不止。
    • 血虛:久病失血或思慮傷脾,血海空虛,經期延後、量少色淡,甚或經閉。
  2. 肝腎不足

    • 肝藏血,腎藏精,肝腎虧虛則精血不充,衝任失養,可見月經先後無定、經量稀少,或伴腰膝痠軟、頭暈耳鳴。
  3. 氣滯血瘀

    • 情志抑鬱,肝氣鬱結,氣滯則血瘀;或寒客胞宮,血脈凝滯,致經行不暢、經期錯亂、經色紫黯夾塊,或痛經拒按。
  4. 痰濕阻滯

    • 脾虛濕盛,痰濕下注衝任,壅塞胞脈,可致經期延後、量少黏膩,或形體肥胖、帶下量多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除《女科要略》外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云:「月水不調,由風冷乘虛客於胞中,傷衝任之脈。」指出外邪侵襲亦為致病之因。《景岳全書》則分「血熱」「血寒」之辨,強調「陽太過則先期而至,陰不及則後時而來」,進一步闡明陰陽失衡與失信之關聯。

與現代醫學關聯

中醫之「失信」相當於現代醫學的「月經紊亂」,可能涉及內分泌失調(如多囊卵巢綜合症、甲狀腺功能異常)、生殖系統病變(如子宮肌瘤、子宮內膜異位症)等,然中醫辨證更重整體機能失衡,非僅限於局部病理。

失信一證,須詳察經候變化,結合全身症狀、舌脈,辨明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對此積累豐富治法,如補氣養血、疏肝理氣、溫經散寒、化痰除濕等,皆為臨床常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