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失血發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失血發熱

病證名,指因失血後出現的發熱症狀,屬中醫「血證」範疇。其病機主要與陰血虧虛、陽氣偏亢或鬱滯相關,臨床表現多見於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崩漏等出血性疾病後期,或產後失血過多者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虛陽亢
    失血過後,陰血驟虧,陽氣無所依附,浮越於外,導致虛熱內生。如《證治匯補·發熱》所言:「血虛不能配陽,陽亢發熱。」此類發熱多見低熱纏綿、午後潮熱,伴眩暈、心悸、口乾等陰虛之象。
  2. 血分鬱熱
    出血後,餘血未盡,陽氣鬱遏於血分,不得透達,化為鬱熱。《血證論·發熱》指出:「陽氣郁於血分之中,則身熱郁冒,但頭汗出。」此類發熱常見身熱煩悶、頭汗出而身無汗,甚則煩躁譫語。
  3. 氣隨血脫,陽浮外越
    大量失血後,氣隨血耗,陽氣失守而外越,可出現驟然發熱、面赤、脈浮大而芤等虛陽外越之危候。

辨證論治

  1. 養血退熱法
    適用於陰血虧虛、虛陽偏亢者。

    • 當歸補血湯(黃耆、當歸):益氣生血,治血虛發熱、脈洪大而虛。
    • 四物湯(熟地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):滋陰養血,適用於血虛兼瘀滯之低熱。
    • 聖愈湯(四物湯加人參、黃耆):氣血雙補,治失血後氣血兩虧之發熱。
  2. 解鬱透熱法
    適用於血分鬱熱、陽氣不得宣通者。

    • 小柴胡湯(柴胡、黃芩、人參、半夏等):和解少陽,疏解血分鬱熱,使「遍身微汗,氣達於外」(《血證論》)。
    • 丹梔逍遙散:疏肝清熱,適用於肝鬱化熱兼血虛者。
  3. 溫陽固脫法
    若失血過多,陽氣暴脫,症見身熱面赤、冷汗淋漓,急用獨參湯參附湯回陽救逆,不可單純滋陰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證治匯補》強調「陽生陰長」之理,指出治血虛發熱需兼顧益氣,如黃耆配伍當歸,以助陰血化生。
  • 《血證論》提出「熱止血亦治」的觀點,認為解鬱透熱後,氣機通暢則血自歸經,發熱自退。

此證須細辨虛實,虛者補之,鬱者疏之,危者固之,方能切中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