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失血心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失血心痛

病證名,指因失血過後,心脾兩虛,氣血失養,或瘀血內阻所致之心痛證候。又稱「殺血心痛」,多見於婦女血崩之後。《張氏醫通·婦人門》記載:「婦人血崩而心痛甚,名曰失血心痛。」其痛狀如刀刺,且與失血程度相關——崩漏劇烈則心痛加劇,崩漏緩解則心痛減輕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血虛失養:大量失血後,陰血耗損,心脾失於濡養,氣血虧虛,心脈不榮而作痛。
  2. 瘀血阻絡:崩漏之際,血行不暢,離經之血瘀滯胞宮或心脈,阻礙氣血運行,引發刺痛。
  3. 情志鬱結:若兼有情志不遂,肝鬱氣滯,進一步影響氣血調和,加重心痛。

辨證分型與治療

  1. 氣血兩虛證

    • 表現:小腹柔軟喜按,下血色淡質稀,面色蒼白,心悸氣短,舌淡脈細弱。
    • 治法:先收斂止血,後益氣補血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急則治標:以烏鰂骨(海螵蛸)炒研末,醋湯調服,斂血固衝。
      • 緩則治本:選用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等)升舉陽氣,補益心脾。
  2. 瘀血內阻證

    • 表現:小腹有硬塊拒按,下血色紫暗夾血塊,痛處固定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    • 治法:先活血化瘀,後補養氣血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急則化瘀:失笑散(蒲黃、五靈脂)散瘀止痛。
      • 後期調補:十全大補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當歸、川芎等)溫補氣血。
  3. 心脾兩虛兼鬱證

    • 表現:心痛隱隱,伴失眠多夢、食欲不振,或情志抑鬱,舌淡紅,脈細弦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養心,疏肝解鬱。
    • 方藥歸脾湯(黃芪、龍眼肉、酸棗仁、木香等)調補心脾,佐以疏肝之品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心痛:泛指心前區疼痛,病因多元,或寒凝、痰阻、氣滯等,與失血後特定病機不同。
  • 殺血心痛:專指血崩引發之心痛,屬失血心痛之別稱,強調出血與疼痛之因果關係。

此證須緊扣「失血」與「心痛」之關聯,辨明虛實,分階段論治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