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失血眩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失血眩暈

病證名,指因出血過量而引發的眩暈症狀,屬中醫「血虛眩暈」範疇。此證多因血液驟然流失,氣隨血脫,導致清竅失養,神明受擾,故見頭暈目眩,甚則昏厥不省人事。

病因病機
《雜病源流犀燭·頭痛源流》載:「失血眩暈,或吐衄太甚,或便血過多,或由傷胎,或由產後,或由崩漏,或由金瘡跌僕、拔牙。」指出失血之因多元,凡大量吐血、衄血、便血,或婦女產後失血、崩漏,乃至外傷金瘡、手術失血等,皆可耗傷陰血。血為氣之母,血脫則氣無所附,終致氣血兩虛,清陽不升,腦髓失充,發為眩暈。

臨床表現
輕者頭暈目眩,面色蒼白,心悸氣短;重者突發昏仆,肢冷汗出,脈微欲絕,屬危急之候。此證與一般血虛眩暈不同,其病勢急驟,多伴隨明顯失血病史,且氣隨血脫之象更為顯著。

治法方藥

  1. 補血益氣:適用於失血後氣血兩虛而未至厥脫者。

    • 歸脾湯:健脾養心,益氣生血,適用於心脾兩虛、氣血不足之眩暈。
    • 人參養榮湯:補氣養血,寧心安神,適於氣血俱虛兼心神失養者。
  2. 益氣回陽固脫:針對氣隨血脫、陰陽離決之危候。

    • 獨參湯:大補元氣,急救固脫,單用人參濃煎頻服,以挽垂危之陽。
    • 參附湯:益氣回陽,用於陽氣暴脫、肢冷脈微者,人參配附子共奏救逆之功。

相關鑑別
此證與「血虛眩暈」同屬虛證,然失血眩暈多起病急驟,病勢危重,需緊急固脫;而一般血虛眩暈多因慢性耗損,如肝血不足或脾虛化源匱乏所致,治以緩補為要,如四物湯、當歸補血湯等。

古籍參考
除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外,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亦強調產後失血致暈者,當急補氣血;《景岳全書》則指出「血脫益氣」之理,謂「有形之血不能速生,無形之氣所當急固」,闡明急救時益氣為先之要義。